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操守祥:整合资源、教活
陈新祥:鲁迅中学历史试
梁云祥:日本历史教科书
赵德祥:评华师版《中国
赵士祥:比较新课标高中
姚锦祥:评高中历史实验
姚锦祥:高中历史专题体
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
景德祥:德国反思纳粹历
赵士祥:关于实施《历史
最新热门    
 
赵士祥:“秦始皇”的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2:10  来源:赵士祥
 

 

高中选修课人物评说

 

“秦始皇”的教学设计

 

赵士祥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年第4期

 

高中新课程选修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教科书目前有三种版本,其中人民版与岳麓版展现了很多故事和细节,可读性很强,选修课内容安排集中,是教科书中比较理想的,秦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初中课程学习基本史实,高中必修课又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加深,学生应当耳熟能详。如果选修课再重复一遍,显得很乏味,也不符合人物评说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目下有一段文字:历史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这里提出的“个性”非常好。了解人物不能只讲他做了哪些事,他的个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只描绘个性也不行,把他的个性和主要活动展现出来,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引导“评说”,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这样才能使这门选修课上出历史“味道”。另外,教科书的内容很丰富,按照教科书讲一遍,有简单重复的“烫剩饭”之嫌,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怎样取舍,要依据课程目标,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校是江苏省的重点校,学生基本素质比较好,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就十分必要。  秦始皇一课看似熟悉,尝试用“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也须深思熟虑。我们使用人民版教科书,这个设计仅是尝试性的探索,尚未经过课堂教学实践。
  
  一、过程设计


    教科书叙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补充一些细节开始上课。
  故事1: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8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在哪一年?(学生回忆:公元前221年)按照《史记》的记载,荆轲本来不想干,无奈太子丹叩头祈求,才应允下来。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一把浸透毒药的匕首,用人试验,只要见到一丝血,立即就毙命。燕国地图和秦王悬赏的人头都准备好了,荆轲还是不动身,太子以为荆轲要反悔,荆轲说:秦王戒备森严,为了刺杀成功,我约了一个兄弟同去,他还在路上呢。太子说,不用等他了,我们燕国有个勇士,叫秦舞阳,13岁就敢杀人,人们都不敢正眼看他,就让他做你的助手吧。荆轲感到自己的人格被怀疑,只得出发。知道他出发时唱的那首歌的歌词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很悲壮啊。见到秦王的时候,那个秦舞阳腿都吓软了,荆轲一人接近秦王,霎那间,图穷匕首见,荆轲抢步上前,握住匕首直刺过去,秦王大惊,跳了起来,荆轲追杀,两个人绕着柱子跑。秦王有个规矩,大臣上殿不得带武器,没他的命令卫士不得上殿,因此,大殿上其他人只能看着。一个医官用药袋击中了荆轲,秦王抽身拔出佩剑,砍伤荆轲的左腿。荆轲又投出匕首,也未击中,被当场砍死,并肢解示众。


  问题1:多少年来,人们都敬佩荆轲的侠肝义胆,厌恶秦始皇的残暴。有一部描写抗日战争的老电影,叫《狼牙山五壮士》,片头就是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近年,张艺谋拍了一部电影《英雄》,说赢政是个大英雄。怎样看待人们对荆轲的评价呢?如果说赢政是大英雄,两个人都是英雄?认识的标准有什么不同?   我期待学生能够意识到:认识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一样。从人的情感角度,荆轲的行为符合朋友之间讲“义”的传统道德。而从历史发展角度,荆轲恰恰在做蠢事,他想阻挡秦王统一的大业,对历史是一种反动。但是,这个故事的流传也反映了人们对秦王的憎恶。秦始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故事2: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秦始皇的为人也的确不怎么样。战国时期有一位军事家,叫尉缭,也留下了一部兵书《尉缭子》。尉缭当时在秦国,得到赢政的重视。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国。秦王要打败六国,统一天下,那六国也不是吃素的。六国准备联合起来抗秦。尉缭劝赢政不要财迷,要舍得花大钱收买六国大臣中的那些贪财忘义之人,让他们从内部捣乱,暗中为秦国效力。(“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纪》)赢政采纳了,而且很奏效。先打弱国、再打强国的战略计划也是尉缭提出来的。但也是这个尉缭,评价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乌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史记·秦始皇本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秦王这个人哪,鹰钩鼻子、细长眼、鼓胸脯,说话声音像豺狼一样,凶狠、粗暴,缺少仁慈,他不行的时候、用你的时候,可以表现得谦和低下,他要是得到天下,人们都将成为他的奴隶。你们看教材上“秦始皇”的画像,符合《史记》对秦始皇的刻画吗?尉缭对赢政的评价对不对呢?我再讲几件事。


  以下史实是为了印证尉缭的评价,意在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渗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要求。


  故事3:赢政出生在赵国,儿童时代在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寄人篱下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他回到秦国后,13岁即位,22岁亲政。公元前229年,秦灭赵,他专门去邯郸寻找那些当初欺负他们母子的人,把这些人都活埋了。第二年就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事,这两件事有没有关联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赢政的心理,幼年心灵的创伤很严重,报复心也很强吧?还有呢?


  要使学生“神入”历史人物,要用故事做诱导。此处是否展开说赢政的身世,及其为什么在赵国做“人质”,要看课堂教学的时间,详略均可。

故事4:秦国灭掉韩、赵、魏三国后,又打楚国。楚军已多次败给秦军,秦王问诸将领,攻取楚国需要多少兵力?年轻气盛的李信说,最多20万。老将王翦回答,非60万不可。秦王奚落王翦,你老啦。王翦很知趣,马上告病,回家乡养老去了。不久,秦军攻楚大败而归。赢政震怒,亲自赶到王翦的家乡,道歉说:是我的不对,没听您老的意见,使秦军蒙受耻辱,您不会看着不管吧?王翦说,我老朽了,大王另择良将吧。赢政再次道歉,说,您就别推辞啦。王翦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赢政痛快地答应了,并亲自为王翦的大军送行。王翦在临出发前却提出条件,请秦王多赐田宅。秦王哈哈大笑。王翦领军途中又五次派人,请求秦王赐予良田。旁边人说,将军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王翦说:“不然,秦王性情粗暴而多疑,现在他把秦国全部主力部队都交给了我,我不能让他怀疑我啊。”


  王翦是秦国重要的统军将领。郭沫若认为秦灭六国的功劳“差不多全是王氏父子所建立的”。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也要防止赢政的疑心,保全自己,可见尉缭的眼光十分准确。


  故事5: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有一次临幸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的坐车及随从众多,很不高兴。太监把这事告诉丞相,丞相便减少车乘卫队,秦始皇很生气,说:“一定是当时在场的人泄漏了我的话。”审问结果,没有人肯认罪,于是他下令杀了当时在场的所有随从。还有一件事,有人报告,发现一块陨石上刻着“始皇死而地分”几个字,他下令拷问所有见到这块石头的人字如何得来,没人承认,于是秦始皇下令把这块陨石周围的居民全都杀光。(《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是不是草菅人命?我们再看焚书坑儒的理由。

故事6:一次秦始皇大摆筵席,一些有学问的文官恭维秦始皇的功德,一个叫淳于越的说了不同意见,他认为郡县制不如分封制。秦始皇让在场的官员讨论,丞相李斯说:“现在的读书人不学律令,却效法古代,卖弄知识,批评政府,惑乱民心。陛下应下令,把非秦国的典籍都烧掉,有敢相聚讨论《诗》《书》的处死,菲薄当代的诛杀全族。”秦始皇采纳了。不久,又有两个儒士议论秦始皇的狠毒和骄横,不愿为秦始皇服务,逃跑了。秦始皇大怒,认为他们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下令追查,一次坑杀儒生460多人。


  问题2:焚书坑儒的起因是什么?你们怎么看焚书坑儒的理由?


  我想说的是:儒生言论的对与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言论并没有构成犯罪的行为,因此,焚书坑儒不仅是钳制了文化,教科书上说他“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就是说,思想和言论也被视为犯罪,要处以极刑,这也是秦始皇残暴的典型事例。


  问题3:这几件事可以印证尉缭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很准确的。尉缭还说,赢政要是得了天下,天下人都得做他一个人的奴隶,你们能用知道的史实证明这话有根据吗?


  我的意图是,尉缭的评价也需要用史实来证明才能成立,说清这层道理很关键。评说人物不能仅看谁怎么说的,还要看有没有史实依据。秦始皇的暴政教科书上有叙述,可以让学生找来阅读,也可以看学生对以往的学习是否有深刻的印象。总结:残暴的统治导致秦帝国15年就灭亡了。


  秦始皇的负面基本展现出来了,教学再转折话题:秦始皇凶狠、残暴,可以说没人性,可是,他对历史的贡献我们应该承认。比如说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问题4:秦中央集权体制是怎样开创的?为什么历代封建王朝都沿袭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小问,学生可能会用中央集权体制的积极影响来回答。我想要点出的是“高效”,秦始皇开创的是一个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制度。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总结:中央和地方的官僚体系多么完整啊,县下设乡、亭、里,中央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地下达,一直到普通百姓。官僚互相监督、各司其职的机制,多么严密啊。但官僚不是为百姓做事,而是为皇帝和国家效力,对上负责,对百姓没有实际责任。谁当皇帝不愿意用这样的制度?当然,这样的制度也会产生好的效果。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都是实行这种制度的结果。

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意义非同小可。相信学生阅读课文也能理解。教师要指出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意义,尤其不能低估。结合学生的经验:我们苏北人介于南北方之间,山东话、河北、东北方言基本都能听懂,但是,苏南一些地方的方言,如苏州话、南通话,说快了就听不懂。浙江话、福建话、广东话我们根本听不懂,可是,写出字来,无论大江南北的人都认识。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可是在春秋战国时,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两个“异”就麻烦了。而秦始皇把“文字异形”统一了。


  问题5:秦朝用过哪些统一的文字?想象一下,要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会是什么结果?


  学生学习了必修三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汉字的演变,知道秦统一的文字是小篆体。小篆体的部首偏旁还很随意,没有固定位置,隶书才固定下来,汉字的成熟是在隶书阶段。“隶变”发生在秦朝。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一是联系已学过的内容,巩固基础知识;二是进行情感教育。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肯定秦始皇的贡献是能够成立的。其他统一措施的意义教科书写得都很明白,不用一一重复。肯定秦始皇的历史贡献后,还要回到“评说”的结点上。


  故事7:在秦国不断东扩时,与秦国接壤的韩国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就想出了一个“疲秦”之计,想拖垮秦国,派了一个间谍,也是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提出修建水渠的建议,被采纳了。后来,“疲秦”之计暴露,嬴政大怒,要杀郑国。郑国对嬴政说:“我虽有不良之初衷,但水渠修成却是利国利民的事呀!”秦王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不仅没杀他,还让他继续主持工程。修成的郑国渠300余里,使4万多顷盐碱地变成高产良田。

问题6:让我们用哲学观点解释一下这个故事,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是什么关系?


  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矛盾的。历史上矛盾的现象更多。请学生联系必修、选修的相关知识,稍加说明即可。


  教师分析,秦始皇只是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他的历史贡献和他的凶狠、残暴在这个定义下就合理了。就像古希腊、罗马人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样,他们对待奴隶的残暴同样存在,没有奴隶劳动,雅典公民和罗马公民哪有那么多时间参与政治、思考哲学问题、搞文学艺术?他们是集体残暴。但是,他们创造了奴隶制时代的文明。秦始皇也是如此。从道德层面批判奴隶制、批判秦始皇的残暴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教科书的标题是“千秋功过秦始皇”,“千秋功过”的意思是说,他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都是很长远的。那么,仅用他的残暴说明他的“过”,显然不够。


  故事8:嬴政推崇法家。秦王见到韩非的《孤愤》《五蠹》等书,很感叹,说:“哎呀!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跟他交往,死也不遗憾了!李斯说:“这几本书是韩非写的。”秦国因此急攻韩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都讲了些什么呢?录几段如下:


  “人主之大物,非法即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姓也。术者藏之于胸中,而潜御群臣者也。”——君主最大的事情就是把握“法”和“术”。法律形成文字是要公开的,由各级官吏去执行;权术是藏在心里的,用于驾驭群臣。


  “明主治吏不治民”——聪明的君主只要管好干部就行了。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当君主的就怕太信任属下。信任别人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君臣之间没有骨肉亲情,君主在其位,臣子才不得不效劳。因此,臣子无时无刻不在揣摩君心,君主不知此理,疏忽大意,才会发生现在这种欺君犯上的事情。


  韩非子的学问是教君主玩权术。法家是替君主做参谋。历史学家翦伯赞指出,韩非的思想是实行专制主义政治必须尊奉的准则。


  问题7:秦始皇是专制君主的典范,自汉代以来,人们就议论不止。


  司马迁说:“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明代思想家李贽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

 
  梁启超说:“焚书坑儒之事,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正可以扫除恶气,惩创民蠹,功愈于过也。”


  鲁迅说:“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史学家钱穆说:“秦代政治的后面实有一个高远的理想,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


  你们怎评说秦始皇?说出你的根据,写一篇小论文。
  
  二、设计原则
  
  “千秋功过秦始皇”是人民版《人物评说》的第一课。学生选修这门课程还并不全是自愿的,因此,通过这节课要使他们对历史人物产生兴趣,愿意思考评说,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1、突出人物基本活动。《史记》记载了嬴政40余年所作的重大事情,可取的故事很多。我选择的基本点是兼顾正反两个方面。


  2、突出人物的性格。选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神入”秦始皇,激活话题。人物有了性格,学生就会有兴趣,在理解人物中就会产生思考。


  3、突出人物活动的细节。细节可以让学生有鲜明的印象,感受其“真实存在过”,更重要的是细节可以调动思维。

4、贝占近学生经验,启迪思考。抓住合理的“想象”,非常重要。“想象”历史细节,神游古今,是深化思考的好办法,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历史人物,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


  至于这样的设计能够达成什么水平的教学目标,我还不敢说,有待实践证明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