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李惠军:教学研究之“战
胡杭军:历史教学激趣艺
王叶军:同课异构优化听
陈军:中国古代文化史练
高轶军:美国中学生历史
范红军:历史教材的已知
何军:人教版必修2第二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陈小军:“三教合一”新
最新热门    
 
王叶军:“追真 向善 求美—三民主义你我他”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09-10-18 17:07:56  来源:王叶军
 

 

 

    时间:2005年11月25日上午第三节

对象:绍兴县鉴湖中学高一年级

执教:绍兴县华甫中学王叶军

听课教师:绍兴县全体高一历史教师

评课教师:祝旭东 史秋红 李国权 许关根 俞伟良

[背景]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如何融入课堂?笔者认为必须用整合教育学习模式来进行,教师一方面要把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情感的孕育整合起来。考虑到鉴湖中学的汪清国老师已经讲解过“三民主义”这一内容,所以笔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侧重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材料解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怀疑、求证、理性的历史学习精神,以达成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抓住以下几点:简洁明了,给课堂以生成的机会;逻辑严密,给知识以内在的关联;与生活相联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以文明史观统领,凸现人类的基本经验与核心价值;由学科思想统率,以利于教学纲举目张。

[实录]

(由于课堂地点不再是原教室,故在上课前,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编排座位,同时询问记录一些学生的名字。然后,教师回到讲台上,在屏幕上打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无止境的问答与交流    追真 向善 求美—三民主义你我他”,以明确主题,包括知识、方法层面的,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

教师:老师对我说,你们班在历史课是最活跃的,我今天想见识一下,是不是徒有其名!(师生笑)

教师:(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男生?女生?)我们男女同学定要来番竞争!

教师:(教师击点,屏幕显示)请齐读这两首诗!(学生大声齐读)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教师:诗中的中国是怎样的中国?

学生:(七嘴八舌)悲惨,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教师不时用大姆指鼓励,并给声音较响而回答正确的同学,分男女生记上记号。)

教师:同学们,面对如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中国,当时出现了许多“大夫”,如果你是当时其中一位“大夫”,请你给这个“病人”诊断一下病因,并抓一副药。

(教师击点,屏幕显示,并由教师宣读,着重注意加点部分:①如果你当时是一个举人,深受皇恩。又看了《天演论》、《变法通议》而深有同感,进一步吸收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说法。②如果你是山东西南部的一位农民,且因津浦铁路的通车、大运河的堵塞而失业。又经常听到洋人在办的学校里有女学生,办的医院里用刀剖开人的肚皮。③如果你通晓中国历史,且长年在香港、美国等地接受教育,又实地考察了祖国的情形。)

教师:请同学们任选其一,自由组合,进行讨论,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相关的两个问题。(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教师:请推荐三个代表,自己举手。(学生相互讨论,但一时没有人举手)

教师:君良(事先询知的历史科代表),你选择哪一个?

学生(君良):我选第三个。

教师:还有谁来做其他两个大夫?

(男外两个也都是男生,教师在男生后面划上三个记号,以示鼓励。教师让三个男生来到讲台边上,回答自己的问题,并要求支持同一观点的学生可相互支持。)

学生(男A):我觉得中国落后就是科学技术落后,封建制度的束缚,因此我的药方是要学习西方科技。

教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女A):进行君主立宪。

教师:(教师表惊喜状,在女生下面划上记号以示鼓励)对,学习西方制度。

学生(大部分):(紧接着)进行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教师示意男生A回到座位上,男生B回答问题)

学生(男B):当时女的是不能上学的,上了学就伤风败俗。

教师:那你觉得中国病入膏荒的原因是什么?

(已有很多学生在下面回答,是因为洋人的侵略)

学生(男B):帝国主义的侵略!

教师:很好(男生下面划上记号,同时用鼠标点着那些与洋人和洋务有关的文字),那药方呢?

学生(男B):我觉得应该改变当时农民的不良想法。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你不是现在的你,是当时山东的一个农民!

(又有很多学生在下面回答,是义和团运动)

学生(男B):(不好意思地)把帝国主义,还有与洋人有关的东西驱逐出去。

(教师示意男生B回到座位上,君良回答问题)

学生(男君良):(很清楚地回答)病因是中国制度落后,政治腐败,药方是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教师:完全正确!那么上述三个大夫,哪一个能挽救当时的中国呢?

学生:(齐声)第三个。

教师:对,辛亥革命。要理解辛亥革命,关键要理解它的革命纲领,(示意学生回答,许多学生回答:“三民主义”)理解了三民主义这个概念,学习辛亥革命就能纲举目张。今天我们再一起探讨一下三民主义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三民主义”是哪“三民”?

学生(全体):民族、民权、民生

(教师随即屏幕显示)

教师:那这民族、民权、民生在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全体):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教师随即屏幕显示知识结构)

教师:很好,那么哪一个是核心呢?

学生(全体):民权主义

 

 

教师:对,核心是前是基础,(示意学生回答,许多学生和教师一起说)核心之后是补充。民族主义是前提,(许多学生和教师一起说)民生主义是补充。

教师:下面,我们就对三民主义进行具体的探讨,先是民族主义。我们读下面的材料,同学们先是解决一个是什么的问题,即民族主义的含义,然后再解决,哪些你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你不可接受的。

(屏幕显示,教师宣读,特别重视加点字:①驱除鞑虏:“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四大恶人,恶贯满盈。学生笑]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②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

(教师发现一个男生没有座好,提问该学生)

学生(男C):推翻清朝统治。

教师:好(随即屏幕显示,同时再显示出“独立,暗寓反帝”,并与“推翻清朝统治”相隔一座小桥图形)有人说,推翻清朝统治就制造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时起到了反帝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男A):(举手回答)因为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师:《辛丑条约》中哪一条?

学生(全体):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反帝组织。

教师:好(教师在男生下面的划记号),还有什么?

学生(男D):(举手回答)主张各族平等。

教师:好(教师在男生下面的划记号),女生要有危机感了!那么这个民族主义的进步性在哪里呢?

学生(男E):(举手回答)反对满州贵族民族歧视,更有利于民族团结。

教师:对,按孙中山的说法,五族共和,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张各族平等,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民族其乐融融,共建和谐社会。(学生笑)还有什么进步性,请举手回答。

学生(女B):(举手回答,教师在女生下面的划记号以示鼓励)有利于国家的独立。

教师:很好(教师再在女生下面的划记号以示鼓励),同学们,进步性从哪里来,就是从内容中推论而来,这是刚才两位学生给我们的方法,显然还有一个意义……

学生(女B):(举手回答)有利于对清朝腐朽本质的认识。

教师:完全正确(教师把以上三点用屏幕显示),那么我们不可接受的呢?

学生(男F):(举手回答)没有直接提出反帝口号,不利于消灭帝国主义。

教师:好,还有呢?

(学生没有反应)

教师:(教师把屏幕切换到民族主义的两段论述)琴娜(事先询知),你说说看?

学生(女琴娜):不知道。

教师:要不,我给大家一个提示?

(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中国近代哪一对矛盾)”

教师:琳琳(事先询知),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教师用鼠标点着“中国近代哪一对矛盾”这一提示)

学生(女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教师:好,没有厘清民族问题这一实质,除了会放过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外还会造成什么消极性?(教师再次把屏幕切换到民族主义的两段论述)

学生(男E):(举手回答)把把满洲人斩尽杀绝。

教师:很好,会导致民族狭隘主义(教师在屏幕上显示小资料:这一口号取材于朱元璋反元,在当时许多中国人心目中,蒙古人与满人不是中国人,东北与蒙古也非中国领土的固有部分。)

教师:我又很奇怪,孙中山是一个很激进的人,人家在依靠皇帝,在扶持皇帝的时候,他就在反皇帝了,为什么他提出的民族主义纲领有这么多问题,比兴中会的纲领也有退步之嫌,这是为什么?孙中山犯傻了?(学生摇头)显然不会,那是为什么?

学生(男D):(举手回答)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有依赖性。

教师:好,那么为导致民族狭隘主义?

学生(男D):(举手回答)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教师:可是革命性,也不应把满人杀绝啊?(学生笑)

(教师出示材料提示:同盟会的基础和盟友之一的光复会(绍兴人为主)的口号中有“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之语。)

教师:(板书演示)如果宝洁公司要兼并舒蕾,是否要给舒蕾的头儿一些职位,两者的行动纲领是否要融合一下?(学生点头称是)如果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要合并成一个同盟会,你说同盟会要不要为光复会领导留个位置?同盟会的行动纲领要不要体现光盟会的意愿?(学生连声称是)

 

 

教师:所以说孙中山提出这个纲领实际是一种大智慧,理想主义是智慧,现实主义也是智慧,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政治是一种相互协作,是一种(示意学生回答,学生零星回答)“妥协”。

(教师播放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关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一个演讲片段,其中有“民族”与“家族”、“治民”与“民治”的说辩。历时2分13秒)

教师:影视片告诉我们,民族主义的实现是“只有推翻清政府统治?”还是“只要推翻清政府统治?”

学生(全体):(冷场几秒种后回答)只有。

教师:OK,还要取得独立,还要……

(教师屏幕显示并领读,着重加点字: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教师:在孙中山心目中,民权主义等于什么。(教师要求学生填空)

学生(男G):(举手回答)反专制制度。

教师:能不能在材料中找到?

学生(男G):(停顿,有学生提示)反君主。(教师填入空格)

教师:同学们,孙中山认为实现民主权利与反君主是可以划等号的,我们讨论一下,这个等号是否成立。(学生讨论,绝大部分学生气氛热烈,教师走到后排督促学生参与)

(一分钟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两个方案以示提示① 反皇权=反专制?建议大家采用中外事例说明提示;②这是谁的民主?)

教师:讨论到此为止,谁来回答,其他同学帮助他。

学生(女C):(举手回答)在英国、日本,皇帝依然存在,但是民主国家。

教师:非常好,在中国,皇帝没有了,但我在上课的时候还有一些独裁的时候。(学生大笑)

教师:所以说,反皇权不同于反专制,民主是要靠制度来保障的,有了制度,有皇帝与没有皇帝是一个样的。(学生点头称是)

教师:还有没有?(教师用鼠标点着第2个提示)

学生(男君良):(举手回答)即使实现也是资产阶级民主。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讨论,最能说明孙中山是先驱者的民生主义。

(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民生主义的材料,提醒阅读材料的时候注意加点字: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教师:这是一种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这在什么时候实施?(学生窃窃私语)

学生(大部分):(出乎意料地)公有制!在革命成功后实施。

教师:(惊喜状)完全正确。那么民生主义是怎么提出来的呢,来看三则材料,我们同时布置三个问题,请同学任选一个合作讨论,还是请推荐三位同学作主发言人。

(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三则材料,教师边读边解释:①“……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这一论断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面。社会公正问题不解决势必导致社会不可持续发展,马恩的《共产党宣言》就在那种背景下出现。②“人不亲独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建立一个“大同”社会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③“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处处平均,人人饱暧矣。”孙中山先生曾自称“洪秀全第二”。随后,教师出示三个问题:①孙中山先生为什么提出了民生主义?②当时的中国需要民生主义吗?现在呢?③实现了民生主义,中国还有没有“三农”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不时到后排督促、指点。)

教师:哪三位同学作个代表

学生(女C):(抢着举手回答)我第一问,我认为,一是孙中山心中有梦想,二是孙中山看到西方发展中的问题。

 

 

教师:很好(教师随即在女生方面划上两个记号),其它呢?

学生(男君良):(抢着举手回答)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再加上他对洪秀全很赞赏。

学生(女D):(举手回答)这个要到革命成功后才实行。(许多学生点头称是)

学生(男君良):(直接站起来回答)先提出来给农民以希望!

教师:我想补充一点,孙中山是先驱者。(学生大笑)第二问,是谁。

学生(女最后一排):(教师随即在女生方面划上记号以示鼓励)当时需要,因为中国贫富差距大。现在不好说。

学生(男H):(举手回答)当时不需要,有绝对平均主义倾向。

学生(男I):(举手回答)当时不需要,因为农民没有得到土地,积极性不高,地主积极性也不高了,因为多余的钱被没收了。

教师:(教师在男生方面划上记号)也对,我具体说说,我觉得当时不需要,当时需要的是发展,是效率,只有发展起来才能讲公平,(学生冷场,若有所思)大家想一想,邓小平刚改革开放时就说,让一部分人(学生齐声和答)“先富起来”,现在是让(学生齐声和答)“多数人富起来”。你们看看现在农业税已不交了。所以100年前的中国关键是要效率,而要效率关键是要私有化。100年后今天才把公平置于优先地位。我再讲深点,1949以来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的矛盾,而今天应该是(慢慢地)社会公共产品不足与人们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有学生说“听说过”。)

教师:下面是第三个问题,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农村、农业、农民情况不乐观。

学生(男J):(举手回答)仍旧有,因为不是彻底的土地纲领。

教师:要怎样才彻底。

学生(男J):公有制。

学生(部分):这个就是公有制。

学生(女琳):农民没有得到土地,经济发展不会快。

(教师以女生B以赞赏状,并在女生方面划上记号)

教师:民生主义有没有实施?

学生(全体):没有!

教师:既然没有,那么这个问题的前半句话是不成立的,那么我这个问题怎么还是问题呢?你们怎么不对我老师抱怀疑态度呢?(学生哗然)

教师:下面我们对三民主义作一个整体的评价,注意评价历史要领的基点是在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其标准是要是否符合文明的演进。

(教师和学生一同运用归纳法完成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其进步性用“表达”、“反映”、“推动”三个动词统率;其局限性则分民族主义是不但没有明确反帝且有狭隘性,民权主义没有扫荡汉族专制势力,民生主义没有符合效率优先的经济规律;进而归纳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较完整但又不够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

教师:下面我们补充一个材料,请大家看一看这与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请大家课后讨论。

(教师用屏幕显示资料(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will never die). 林肯:(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不会消失)。并作四点解释①of: 表归属,说明政府属于人民所有,而不是人民属于政府所有;②by: 表执行者,说明在这个政府一切的行事,是人民(或其公选的代表)来执行;③for: 表目的,这个政府以人民的目的为目的,而不是人民以政府的目的为目的;④最后,林肯用了people(人民)一词,而不是采用西方常用的citizen(公民)。在西方,citizen的最原始含义是指向政府纳税的那部分人,所谓公民权首先决定于有无纳税,纳税多少。People则更中性而广泛。所以美国有了不纳税又拒服兵役的智者梭罗。)

教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特别是男生。今天我们活动就到这里,除了刚才的讨论题,课后我们去想两个小问题,同时提供一些资料。

(教师用屏幕显示问题:①同盟会成立的同时,北京政府正在袁世凯和张之洞的支持下搞立宪运动。你觉得哪一种方案更适宜中国实际。 ②孙中山不止一次地向日本政府许诺,如日本政府能助其革命成功,新政府将东北之地让予日本。事实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中华”也不包括东北地区。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提供资料①《何为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杨奎松教授访谈录》 《南方周末》,可以要绍兴市教科网上和华甫中学网站上找到。②《对现代革命背景分析模式的反思-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关于革命背景分析有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4期,作者:王叶军)③《清末近代化教学中要注意的四个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9期 作者:王叶军)

 

 

[反思]下课时,一名男生向我抱怨说:“听完您的课,我觉得您在我深信不疑的地方都戳了一个孔,是有替代品来填补了,但我相信原品还是替代品呢?”这位学生对这堂历史课的评价或许正好道出了历史哲学所内含的精神:使历史课成为文明传承的薪火,让人懂得怀疑、懂得探索、懂得求证、从而最终让人走向基于理性的自由思考,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胡适语)。

这节课,沿袭了我一贯的教学思路,也没有多少时间准备,从发挥情况来看,也确实比较精彩。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说还有少数人游离于课堂之外、影视片的功能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掘、民生主义处理得还是有点急。老师层面讲,这主要是问题设计不够精当,具体来说就是缺少一些必要的铺垫。

 

[点评](史秋红)

这是一节典型的研究性教学课,用“随心所欲,出神入化”八个字来评价老师的这节课最贴切不过了,这完全是一堂教学艺术展示课,是一堂课程改革导向课,是一堂优质的历史教育对话课。这也是我们所有听课教师的共识。

王教师的这一堂历史课体现出了老师的历史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呈现了其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老师的课堂真正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弘扬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大量地、科学地拓展、利用了课程资源;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时常留心后排学生,相貌不好、木讷的学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