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京剧成功申遗后的思考
中华文化瑰宝获世界认可…
中医针灸和京剧入选人类…
中国京剧、针灸、印刷术…
赵葆秀:京剧传承需要代…
相声跑步迈向“80后”时…
博物馆能否混搭时尚?
诈榨结合? 寺庙的文化产…
拉上孔子的“尊师日”能…
京剧《梅兰芳华》将在北…
最新热门    
 
京剧能否现代化?评论家称京剧有“性命”之忧

时间:2010-12-18 11:52:09  来源:不详
性开发。

 

  此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不能只交给剧团,因为剧团是经营性演出单位,他们的任务是根据市场需要,保证大家能吃饭,演什么样的节目只要有票房,都是无可非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在一定意义上恐怕是不能结合的。文化是要起到引领作用的,我们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并不完全是为了赚钱,而是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审美能力。因而传承的任务应该主要交给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但目前我们的非遗传承人(传统戏剧部)几乎都在剧团工作,像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为代表的京剧专业院校,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传承单位,我们期待他们当中很多大半生精力都花在传承昆曲、京剧艺术上的老师们能够尽快被增列到非遗传承人的名单中去。

 

  天津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连群——

 

  高水平的传承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当今演员后劲不足是缘于基础教育薄弱。

 

  剧的文化特征与杰出价值毋庸置疑,而我们作为“遗产”继承者的责任应该是尽一切可能使其保值,力求升值、加分,避免流失和贬值,这就不能是一般性的接受和延续,而是需要在更为精心的保护中实现高水平的传承。应该肯定的是,近年来,我们在京剧的遗产抢救、人才培养、剧目建设、艺术普及和社会生存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标准衡量,与京剧鼎盛时期的艺术水准相比,从“保值”的角度审视,又和真正高水平的传承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凡是传统艺术,从形成和成熟之日起,往往在后来的传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就开始伴随着流失,这大约也是某种规律性的症结。面对规律性的很难完全避免的艺术流失,只有在“举国体制”加上现代科技手段的今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