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京剧成功申遗后的思考
中华文化瑰宝获世界认可…
中医针灸和京剧入选人类…
中国京剧、针灸、印刷术…
赵葆秀:京剧传承需要代…
相声跑步迈向“80后”时…
博物馆能否混搭时尚?
诈榨结合? 寺庙的文化产…
拉上孔子的“尊师日”能…
京剧《梅兰芳华》将在北…
最新热门    
 
京剧能否现代化?评论家称京剧有“性命”之忧

时间:2010-12-18 11:52:09  来源:不详
才有可能把损耗降到最低点。当下还有大量的传统剧目有待于挖掘、整理,包括音配像剧目在内,许多戏还停留在录像带或剧本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不经过精心的加工、整理,还有老艺术家的传授和指导,很难重新复活于舞台。随着岁月的推移,身怀绝技的前辈艺术家相继老去,随之也带走了他们锤炼一生的未及传留的技艺。去年,给我感受最为深切的是一代名净景荣庆的去世,我一下子就回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他在《群英会》中饰演的曹操,特别是出场的脚步,八旬老人走来如此潇洒漂亮、神采飞扬,把曹操傲视群雄、踌躇满志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和另一位“活曹操”袁世海都走了,还有谁能走出这样出神入化的“脚步”呢?

 

  高水平传承同样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然而当今的中青年名家和前辈艺术家相比,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艺术家艺事成熟、形成鲜明个性的年龄段,他们在艺术上反而徘徊不前了。虽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早期的艺术基础较为薄弱,会的戏少,掌握的艺术手段少,实践经验少,未能为日后的提高奠定深厚的根基。当代演员和前辈艺术家的差距,是从打基础的阶段就拉开了的。根源在于办学体制,对一门特殊行业的教学按普通院校规定和要求,包括课程设置和假期安排,挤掉了大量的专业课时间。过去的科班学员,一年三百多天都在学戏、练功和演出,现在戏校和普通学校一样假日照休,平时还有各门知识课。文化知识当然是要学的,新时代不会再培养文盲艺术家,但与专业研习要统筹兼顾,尊重戏曲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比例适当,合理安排,这样才能打造出专业优秀又有文化的新一代人才。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作为“非遗”的京剧高水平传承的根本保证,而这是要从基础抓起的。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