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郭伟川:武王遵遗训伐纣…
王一川:文化的物化与心…
王岳川:中国连一个文化…
王岳川:中国文化是“三…
王一川:关注电影的品格…
陆川:电影是门残酷的艺…
赖声川:把石头变成小鸟…
王岳川著《目击道存:世…
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
最新热门    
 
王岳川: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化的现代转换

时间:2011-05-04 12:18:26  来源:不详
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自身的,您曾提出“中西互体互用”的观点,对传统文论现代转换中需要坚持的立场,您是怎么看的?

 

  王岳川:提出“中西互体互用”,其初衷在于破除中西二元对立的观念。中西体用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但多数将中西体用做了一对一的组合,要么是中体,要么是中用,反之也是这样。我认为体用无中西之分。王国维[注: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说过,学无古今,学无中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西问题上不能划定固定的边界,因为中西涉及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人及其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中国人所创造的各类思想文化[注: 西方思想文化15世纪至17世纪,可以说是欧洲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重大变革,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艺复兴”运动。]成果既可以作为中国之体,也可以作为中国之用,也可以作为西方之体、西方之用,只是程度有差别而已,反之也是这样的。这种看法并非立场模糊,而恰恰是使双方的主体性得到解放,破除藩篱,勇于去思考新问题、开创新事业。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互动关系大抵有四种排列组合:一为“中体中用”说,19世纪末[注: 李慧珍,分别在1997年1月在北京和1997年5月在日本出道的,她的成名歌曲是《在等待》。1993年,她获温州市“金融杯”和一等奖“龙港杯”金奖及浙江省通俗歌曲大赛金奖。]清朝[注: 清朝(公元1636年~1912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的官僚士大夫[注: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中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多数持这一观点;二为“中体西用”说,以张之洞[注: 张之洞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顺天府解元,十八岁中举人,廿六岁中进士。]及其《劝学篇》为代表,目的在于获取西方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