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社会问题杂思
不能不正视的社会鸿沟
社会财富的占有比例
以“社会主义”来打靶
仇富的社会是病态的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稳定…
“刁民”是我们社会的宝…
生育孩子是对社会做贡献
所谓“儒家社会主义共和…
社会应该给向善者一个机…
最新热门    
 
地域社会与民俗学

时间:2009-9-8 17:37:49  来源:不详
现代化社会停滞和僵化的冰山一角。具有新老世代之间文化传承功能的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传承与接受传承的两代人之间则会产生价值观的差异。也就是说,当教育问题惊动世人注目时,表明文化传承的进展已出现了不顺。

与现代化学校教育不同,乡村里自有一套培育人的传统教育方法(参照图1)。早在1978年就有高桥敏《日本民众教育史》一书把教育问题与民俗、与传统教育比较对照,从相对化视角论述了这一问题。小国善弘2001年的《民俗学运动与学校教育──民俗的发现与民俗的国民化》则是一部从正面论述该问题的力作。该书论述了国民教育为近代日本社会培养现代化国民、实现国家一元统治发挥了作用。他通过分析民俗学者个人的研究倾向,指出民俗学既显示出强调地区多样性的地方主义志向,又具有与同一化的民族主义相关联的特征。现代化制度是一种把村民改造为国民的制度,其中义务教育和兵役在国民均一化方面起到极大作用。这部以描述担负着实施将村民们转化为国民的教育程序的学校教师是如何在村落习俗和国家学校制度之间苦战恶斗为主题的著作,不仅扬弃了教育史与民俗学,它还提示人们重新思索所谓日本的现代化究竟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处于“昭和危机”② 之中的教育界大兴乡土教育。文部省还向师范学校下发乡土研究设施费,以开展乡土教育活动。此时,柳田国男极力提倡“乡土研究”,与当时的乡土教育划了一道分界线。柳田在《乡土研究与乡土教育》一文中指出,乡土教育的缺点在于只能知道本地的情况,强调乡土研究则不然。本文开头引用的那段文章也出自《乡土研究与乡土教育》。其中还有一节常被人们引用的话,“并非要研究乡土,而是要在乡土里研究一种东西。那种‘东西’就是日本人的生活、尤其是整个民族的过去。要在各自的乡土上透过乡土人的感觉意识去重新认知它。”这就是乡土研究。此外,柳田还强调乡土研究具有非乡土之人无法感受到的特性,因此乡土人研究乡土这一点格外重要。有学者论证过柳田国男的一国民俗学论正是从与乡土教育运动的对立中形成的。

秉承柳田国男乡土研究的意向,1935年成立了“民间传承会”,160多名首届会员中有20多名小学教师。该会的成立宗旨里这样写到:“民间传承之学问,目的在于通过认真地观察以及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精密的比较研究,回答国民对社会生活的许多疑问,并通过这种研究对国民生活将来的发展提供实证”。(1953年5月)其宗旨强调了在研究基础上的社会还原问题。

人们说柳田国男的多数论著是以学校教师为读者对象而写的。竹内利美氏认为乡村的发展取决于正确认识生活传承,他和小学五年级的55名学生一起用一年时间调查村落生活写成的《小学生调查的上伊那川岛村乡土志》,作为涩泽敬三主编的阁楼博物馆(Attic.museum①)丛书第一册出版。当时身任大阪府下取石村小学教师的著名民俗学者宫本常一也与本校六年级学生共同调查,编写了村落、故事与传说、生活作文三部曲的乡村生活志(1936年出版发行)。宫本是一位以其一生体现了民间传承会成立宗旨的民俗学者,他的民俗学出发点是小学教师,并受到师范学校恩师森信三以及芦田惠之助教育运动的极大影响。

战后,和歌森太郎的历史教育、柳田的社会科② 都继承了这一传统。1978年政府修改学校学习指导大纲,建议把民俗学的成果运用于中学社会课程和高中日本史课程。与此相应,日本民俗学会专门成立了学校教育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报告书《民俗学与学校教育》也于1989年出版。但报告书并未提出类似民间传承会成立宗旨那样的建设性意见。

柳田国男与高木敏雄于1913年创办了《乡土研究》杂志,下面一段话并非与30年代的乡土研究直接关联,但是在论及乡土志编撰意义时常常被引用。“明确每一处乡土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它有怎样的约束和行进的方向、它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生存,有志者应以此材料为基础探讨今后怎样使乡村得以存续并日益美好”。(《乡土研究》,1914:2-7) 柳田民俗学始终贯穿着经世济民之学的观念,并认为在坚信过去(祖先)·现在(自己)·未来(子孙)之连贯性的前提下,在展望将来时可以向当事者们提供基础资料和可资判断的资料。柳田民俗学并不高喊口号率先去行动,他的态度是促使有志的乡土人士的觉醒和奋起,由乡村里的教师们和有志的青年人实施乡土研究。

以上简要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