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工作计划 >> 正文
2010年建筑节能发展规划…
2010年机关事务管理局节…
2009年消防工作思路(1)
国土资源局2010年工作思…
规划局2010年工作思路(…
申报2010年节能专项资金…
2010年节能减排方案(1)
2010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2010年节能减排综合性工…
2010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
最新热门    
 
2010年建设部建筑节能计划(1)

时间:2009-12-13 10:15:11  来源:不详
研究工作做得很不够.应着重在城市多层建筑的窗户、阳台、阳光间、窗帘、窗板和窗墙比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充分利用冬季太阳的光和热,而在夏季则尽量减少太阳热量进入室内




    建厂生产太阳能建筑用品。   
4.2.8  计算机模拟技术  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用计算机应用软件,适应在不同的建筑物、建筑构造、建筑材料、供暖系统、空调系统、地方气候以及使用状况等条件下,满足分析计算能耗,研究温度场及热桥分布,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的需要。
    研制并供应有关计算机软件。
4.3  对于一般国内目前不能生产或质量过低的建筑节能产品,需从国外引进技术,在国内组织工业化大生产,开创新的产业。目前,在进行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有关单位正与丹麦、英国、法国、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厂家商谈,引进上述一些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拟先在北京及采暖区某地设厂生产,然后根据情况再扩展至其他地区。
    要注意择优引进,不要一哄而上。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国情及地方条件进行消化或改造,但不能降低质量标准。
4.4  节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的选项原则,根据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司的意图是;项目建成后,具有重大或重要的示范价值,有可能通过市场加以推广。对示范项目的要求,包括有:
    技术上先进、可行、重点是国内研制开发明显优于现有技术水平的科技成果,需工业性试验或首次应用的先进技术;已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需消化吸收国产化的,需引进的国际先进技术;示范性强,即应用面广水平提高,指导意义大,通过示范可带动一片,致使整个行业或整个地区技术有显著的节能效益,经济及环境效益也好,一般要求项目投资回收期在5年内。
    在技术改造示范中,应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取得测试数据,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起到示范倡导作用。陆续建设一批示范小区,以取得实际节能效果。可从建设部的小康住宅试点小区内,选择几处采用多种节能技术的小区作为示范点。
    建筑节能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和示范工程相结合,在试点示范工程中要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建筑节能新产品,起到技术辐射作用。
    拟优先选择以下三个示范项目:
4.4.1  现有采暖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
    我国现有建筑保温和气密性差,热能浪费严重。由于各地现有采暖建筑为每年新建采暖建筑的20至40倍,尽管新建建筑逐步按节能标准建造,如不抓紧现有建筑的节能技术改造,则难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也难以使大气环境有明显改善。许多发达国家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已有成功经验。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空气调节研究所、哈尔滨建筑大学等对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已做了许多工作,采用外墙保温、窗户加层、门窗密封等措施,可节能30%以上,选好中等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和旅游宾馆进行示范改造,将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九五”期间示范建筑面积为20万m2,每m2改造费平均为100元。
4.4.2  夏热冬冷区建筑节能及热环境改造示范工程   
    我国长江流域地区,气候夏热冬冷,全年气温高于35~C的酷热天数有15—25天,温度低于5℃的天数多达2—2.5个月,最热天气温可达41℃,最冷天则可至一18℃,而且湿度高达70~80%。为了缓解酷暑严寒的威胁,随着经济的发展,夏天用空调器,冬天用电热器,已愈益成为热潮。由于这个地区建筑保温隔热性能更差,结果热环境改进有限,能源浪费却十分突出。
对这些地区建筑进行节能及热环境的改造,已成为当务之急。对于改造技术已做了一些试验研究,还可借鉴采暖区的一些技术经验。改造结果冬季室温可提高4—7'C,夏季室温可降低2~4℃,效果颇佳。对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进行示范改造,将会产生很大的辐射作用。
“九五”期间示范建筑面积为10万m2,每m2改造费平均为80元。
4.4.3  集中采暖地区按热量计费示范工程
    采暖包费制和按平方米计算采暖费用,是“大锅饭”体制遗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