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隋唐时期的风水名流
论文学史范型的新变──…
唐五代若干作家生平琐考
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登科记考》所载五代状…
五代莆田状元徐寅考略
五代状元所战胜的对手甚…
最新热门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上)

时间:2009-8-8 16:40:38  来源:不详
 对隋唐五代文学,尤其是对唐诗的研究,向来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在逼近世纪之末的1996—1997年,这片经过多少代学者深耕细作的学术良田,又结下了累累硕果。百余位学者面对五万五千余首诗歌,两万馀篇散文和其它各类文体,围绕各自关心的课题,在不同的研究层面上,或梳理,或审订,或甄辨,或批评,可以说,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他们在两年间所取得的成绩都十分可观。以下分别就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两方面加以综述。
    研究专著
    两年间,除100余部普及性、通俗性书籍外,共有50余部学术性的研究专著和20余部作品集整理类书籍在海内外出版。这里主要就50余部学术性的研究专著加以评述。
    傅璇琮主编的“唐诗研究集成”在1996年推出四部子集:傅璇琮等《唐人选唐诗新编》、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和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1〕与《唐人选唐诗(十种)》〔2〕相比,《唐人选唐诗新编》补充了《翰林学士集》《丹阳集》《玉台后集》《珠英集》四种,删去了似为抄录而非编选的敦煌写本唐诗,共计收录十三种唐人选唐诗。《新编》在底本上改选了较好的版本:如《河岳英录集》用接近殷璠原编的宋刻二卷本,而不用后起的明刻三卷本;《中兴间气集》《极玄集》亦改用时间较早的影宋钞本。在根据有关版本及材料考订基础上所作的校记中,改正了不少原书或过去刻本中的讹误。在各集之前皆写有“前记”,扼要说明编撰者生平、成书时代、价值及存在的问题、版本流传及此次整理情况。到目前为止,《新编》是一部反映唐人选唐诗情况的集大成之作。诗格类著作由于种种原因,久被视为小道,问津者寡,而问题重重。宋人陈应行所编的一部汇集初唐至北宋诗格诗论的总集《吟窗杂录》影印本〔3〕的出版,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影印本由王秀梅整理校勘,书后附录张伯伟《论〈吟窗杂录〉》一文。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则对现存28种初唐至北宋的文献进行校考。每种诗格前以“解题”说明其存佚、历代中外著录、旧题作者简介、该诗格内容形式分析、校考的版本依据。校考正文则广收异本,参考诸本异文,对各种诗格的关系与源流进行比较研究。冠于书首的“诗格论”则首先辨明诗格的含义及其使用,然后对齐梁而下流传于初唐至北宋文坛的诗格著作逐一进行概述,分析各时代诗格著作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最后概述宋以后的诗格著作。全文不啻一篇诗格发展简史。该书还附录了与诗格并行相关的《文笔要诀》《字格》《赋谱》,并撰有《全唐五代诗文赋格存目考》,此书融文献整理、诗中研究和文学批评史考察为一体,通过补佚汇辑、甄辨考订,不仅填补了唐代诗学文献整理的一个空白,而且为古代诗学的分体研究准备了其中一体:诗格诗式的较完备较精审的基本材料。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作者视野广阔,对佛学、域外汉诗及中外文化交流有专门研究,使该著在与之相关的研究中亦受益匪浅,显得别具会心。
    陶敏积十余年之功,博采史籍地志、类书笔记、贞石碑刻等各种文献,以简省的文字、翔实的材料,从634位诗人的4256首诗中考证出2442位(含引录他人成果)以别名相称的人物姓名〔4〕,著成95万字的《全唐诗人名考证》。与前此吴汝煜、胡可先《全唐诗人名考》〔5〕相比,陶著后出转精,体例更为合理,考证更为细密,于《全唐诗人名考》多有订失补阙;虽亦有引录或总括他人成果者,但更多的则是或自立新说,或驳斥旧说,或补充它说,由人名而旁及其事迹,附及诗中与人物相关的官名、地名等讹误,诗作的年代、真伪、重出、误收。正如傅璇琮在该书《序》中所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岑仲勉先生《读全唐诗札记》以后,还没有一部像本书那样,以人名考证为中心,对《全唐诗》作如此广泛而如此专注的核查,而它所获得的具体成果,比之于《读全唐诗札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陶著“不仅仅是向我们提供许多可以称引的具体成果,还将有助于唐代文学研究界已经形成的踏实学风的进一步发扬。”《全唐诗》中除了由于编例造成的卷10—29郊庙歌辞和乐府杂曲的互见诗2838首之外,尚有重出诗3157首,句153则;误收非唐人诗863首,句25则。这尚不包括误收诗中的北周弘执恭,隋薛道衡,唐释玄逵,宋何蒙、王禹偁、刘宾、程俱、王安石、朱熹、姜夔、罗大经、周端臣,无萨都剌、虞集、丁鹤年,明戴表元、史谨、刘崧、张以宁、汪广洋等作家。〔6〕以上即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所面临的工作对象,该书对这些互见于两家或数家的重出诗,及误收唐以前、五代以后之诗和唐人间误收之诗加以甄辨考订,断其真伪归属,立目906条,是《全唐诗》研究中重出误收考订领域一部较完备的力作。
    《全唐诗》研究方面的专著还有《全唐诗“一作”校证集稿》〔7〕。著者杨建国曾致力于历史语法的研习,此书对《全唐诗》中“一作”“一本”“别本”等出注方式包含的文字差异和内容差异加以校证,不仅对涉及唐时用词与唐以后用词之别、僻义词和通义词之别等语词类异文予以甄辨取舍,而且还通过审慎的考证,对涉及作者人名、地名、官名等相关的异文断其是非。全书出校条目五百多,书后附有《全唐诗“一作”别名寻》,对《全唐诗》研究而言,语言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视角,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黄世中《往复回环,潜气内转:李商隐诗复词重言研究》、孙连仲《唐代诗歌中传神的模糊语言》、夏晓虹《杜甫律诗语序研究》等已作出可喜的尝试。今后,像杨著这样的研究理应吸引更多的学者才是。近20年以来,陈尚君以唐代文学基本文献的辑录和考订为研究重心,先后完成了《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的辑校,并就研究所得,撰写了一系列论文。1997年10月由唐研究基金会推荐资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唐代文学丛考》,从陈尚君已刊论文中选出23篇加以结集,涉及全唐诗文的考订、唐诗人占籍研究、唐诗总集研究、杜甫研究、花间词人生平研究,以及近年来引起极大关注的《二十四诗品》辨伪。著者“后记”称,“所述虽未必皆可为定论,但自信皆可备一说。”而傅璇琮之“序”则对其人其学加以高度评价,谓“以尚君同志十余年来在唐代文学基础研究也就是文献资料考证上所作出的业绩与贡献”,“必将为中国的唐代文学研究带来光荣。”“序”还将其治学路数归纳为熟练掌握目录学、较明确的史源意识和广泛的治学兴趣三个方面,颇有欧阳修赏识苏轼,而欲“放出一头地”(欧阳修《与梅圣俞》)之姿。有关《全唐文》的考订著作,有武汉大学历史系陈国灿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刘健明主编《全唐文职官丛考》〔8〕。该书对《全唐文》中唐代职官不见于《大唐六典》《通典》《唐会要》和两《唐书》职官志者,依据历代史籍所载,联系史官出现的时间地点与人物背景加以考察,究其所司职掌,探其渊源流变;对官存名讳或有姓无名者,联系撰文者与当事者关系加以考察,揭示当事者姓名与官职;对碑志传赞与撰者小传中历官有误有漏者予以纠正增补;对由职官而引发出的一些历史问题亦有所考证。尽管该著偏在历史,但对唐代文学研究亦不无裨益。
    唐代笔记小说研究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考察》〔9〕有鉴于此,将唐代笔记小说置于学术史、文化史的背景下,结合政治、历史、宗教等因素,探讨它与其它文体门类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上编“通论”四篇文章和下编“作家作品论”13篇论文相呼应,在宏观透视下对具体作家作品加以微观剖析,再将从微观实证性考辨中所得之结论,上升为宏观的理论阐发。其研究无论方法还是结论,均值得后继者深思。对唐代笔记小说的断代研究在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10〕中被列为第三章:首先分析唐代笔记小说空前繁荣发展的原因,其次将唐代笔记小说分为志怪派、国史、轶事派、事类派、杂俎派,分别加以阐述,最后介绍“时运维艰文章在”的五代笔记小说。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11〕是“中国小说史”丛书第一单元“断代小说史”的一种,是在作者《中国文言小说史稿》隋唐五代部分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它以初唐、中唐、晚唐的时间线索为纬,以传奇、志怪、轶事为经,通过70余部代表作品勾勒出隋唐五代小说发展的全貌。程国斌《唐代小说嬗变研究》〔12〕是其在卞孝萱门下的博士论文,该著运用统计学、比较研究、微观宏观结合、文史结合等方法,通过数据图表对比分析,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唐代小说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嬗变现象。全书共分12章:第一章唐代小说研究概览,着眼于唐代小说的整体性研究,对唐代小说的成因、分类、结构、创作方法等提出看法;第二章至第六章择取110篇代表性唐人小说作为研究的对象,从神怪、婚恋、逸事、佛道、侠义五个方面,探讨各类小说的时代背景以及嬗变规律;第七章唐代小说嬗变的成因,将唐代小说的嬗变成因归纳为三个方面:欣赏者审美心理的认同、文学创作领域复古思潮的影响、不同时代改编者创作心态的变迁;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分别论述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元杂剧和明清戏曲与唐代小说的关系;第十二章从唐代小说到元明清戏曲艺术上嬗变特质,将唐代小说与后世戏曲之间艺术上嬗变特质归为五个方面:叙事视角的转换、结构原则的差异、情节的“幻”与“真”,人物形象塑造技巧的不同和才子佳人戏曲创作格局的出现。其资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立论之合理、论述之全面,足称优秀。
    在中青年唐代文学研究者中,陶敏、陈尚君、郁贤皓等人走的是文献考订的路子,侧重于史料与文本的梳理甄辨;罗宗强、葛晓音、赵昌平等人走的则是历史文化——语言批评的路子,着意于文学发展趋势的把握和审美流程的探索。《赵昌平自选集》〔13〕作为“力五”国家雷点图书出版规划“跨世纪学人文存”之一,收入唐诗研究论文12篇。在该书“自序”中,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研究路数及对唐诗的理解:一,唐诗研究的基础:在对文本的敏锐感悟和对背景资料全面切实的掌握中,确立视角,形成个性。二,唐诗的本质与魅力:意兴是灵魂,意脉是血脉,意脉流注于物象中,使物象升华而具有意象的品格。三,唐诗演进的形态:由一定的视角出发的描述,此视角可归纳为以时代的历史文化氛围为背景,以诗人的心态为中介,以诗体的传承演变为归结的多元化的动态的视角。以上述认识为指导,作者正在撰写一部唐诗史,我们拭目以待。
    从80年代起,余恕诚在与刘学锴合作进行李商隐诗文整理研究之余,潜心考察唐诗各期的风貌特征及其成因,撰写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论文,在此基础上又拓深提炼,著成《唐诗风貌》〔14〕。全书分11章:前两章以唐诗反映的内容与精神特质构成总论;三至六章分论初、盛、中、晚唐诗坛风貌;七章以政治对李杜诗的影响作为个案分析的对象;八、九两章分述唐代山水诗与边塞诗;十章论述唐代叙事诗与叙事长篇;末章从诗体角度分析各诗体之艺术风貌。该书论述严谨朴实,亦不乏源于对作品深刻独到之感悟而生发出的诗意表述。
    80年代中期以后,博士生开始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在继承前辈学者实证传统的同时,他们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