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隋唐时期的风水名流
论文学史范型的新变──…
唐五代若干作家生平琐考
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登科记考》所载五代状…
五代莆田状元徐寅考略
五代状元所战胜的对手甚…
最新热门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上)

时间:2009-8-8 16:40:38  来源:不详
广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思想,在治学道路、理论观念、学术取向上呈现出新的风貌。《日冕文库》就是近年来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者撰写的12种著作构成,其共同趋向是从思潮、流派、群体出发,以历史文化的宏观视角有意识地清理文学发展的线索。其中有关唐代的两部是杜晓勤的《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和朱刚的《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15〕。前著者是“‘南北朝至初盛唐间诗歌艺术转型与文化转型之关系”研究课题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上编从“士庶力量之消长”和“地域文化之整合”两个角度对初盛唐诗歌发生发展的文化渊源作动态考察:下编结合南北朝诗歌向初盛唐诗歌嬗变的轨迹,分阶段分层次探讨中近古文化转型对诗歌艺术转型至深至巨的影响。该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分析、独特的文本把握,亦不乏法细密的史实考证;与尚定《走向盛唐》〔16〕相比,选题相似而结构迥异,方法相仿而论述各异,两相参看更有助了解这一时期诗史的发展。杜晓勤在此前出版的博士论文《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17〕,从诗歌声律与文人心态角度对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艺术嬗变进行专题研究,上编为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诗形成过程之考察。下编为从“性灵摇荡”到“风骨凛然”:齐梁至盛唐间诗人文化心态及其对诗歌创作之影响,是一篇材料丰富、功力扎实的博士论文。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旨在阐述“道”与各体文学间的深刻联系,作者认为,没有“道”的宏扬,便不会有韩柳欧苏四大家的文学运动,“道”对于那段历史时期中各体文学的影响,其积极促动的方面要远远胜过消极制约的方面。由此出发,该书前五章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上阐述了四大家对“道”的内涵的不同体认,最后一章从文以载道、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三个环节,论证“道”的理性内核如何展示在各体文学创作之中。此著融理论思辨于史实开掘与论述中,在文道关系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18〕是他在任半塘门下的博士论文,其研究对象包括了宫廷祭祀乐歌以外的全部隋唐五代长短句歌辞,是一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的较具实证风格的论著。作为“唐艺发微”工作的组成部分,该著“把词和作为其前身的隋唐燕乐曲子都看做历史的现象,因而是将其安置在隋唐五代文化史的背景上加以理解的;它以为长短句歌辞的形式特征关联于它们的传播方式,因而主要依据歌唱、吟诵、表演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探讨了它们的形式;它以为每一种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民众活动和作家活动相互交流的产物,因而注意从宗教、风俗等各种历史资料中勾稽出这一过程的线索。”其最终目的“是建立关于隋唐五代音乐文学的系统认识,而当它为此展开论述的时候,实际上,它也建立了关于隋唐五代音乐史的系统认识。”(第一章绪论)曾广开《元和诗论》〔19〕是他在程千帆、周勋初门下的博士论文,全文共分五章:一章元和时期的社会政治及影响;二章元和时期的社会风气及影响;三章元和时期的文学思想;四章元和时期的乐府诗;五章论元和体。学界曾对新乐府诗及诗化和“新乐府运动”存在与否有过争鸣,钟优民《新乐府诗派研究》〔20〕在总结这一争鸣的基础上,将“新乐府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以史为线,以论为纲,“全面探讨新乐府的渊源、兴起、发展、鼎盛到衰落的历史全过程,对其代表作家、作品的内容、风格和审美特征加以观照,作出评析,以清理来龙去脉和源流分合,认识其在中国诗史上的文学地位和学术价值,及其对中国诗歌、诗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绪论)该书以述见长,尽管某些议论尚有可商榷之处,但其资料之完备、结构之整饬以及叙述之井井有条都不乏可称道之处。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董乃斌、程蔷伉俪,一位在古代文学室,一位在民间文学室;一位是吴世昌门下的唐代文学专家,一位是钟敬文门下的民俗学者兼剧作家,二人合著《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21〕可谓妇唱夫随,璧合珠联。此书从民间学视角考察唐代文学,“属于历史民俗学,是对于唐代民俗的断代性研究。”导言部分高屋建瓴,揭示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视角,阐述对民俗定义、民俗内部结构和民俗文化发展辩证观的理解,辨别民俗文化与经典文化之间、文学与民俗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正论部分,以40余万字篇幅从岁时节日、都市生活、妇女习俗、士子风貌、神灵崇拜和巫术禁忌、民间文学与技艺六个方面向唐帝国的精神文明聚焦,展现给读者一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该著逐一梳理描述唐代这些纷繁多彩的民间事象,对其表现特征、生成变化和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基因以及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给以缜密的理论分析,不仅为唐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拓展了新领域,而且对历史民俗学的建构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同样从文化学角度入手的是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推出、由梁超然主编的一套八册的“唐诗与中国文化丛书”:林继中《唐诗与庄园文化》、朱易安《唐诗与音乐》、陶文鹏《唐诗与绘画》、张明非《唐诗与舞蹈》、陈飞《唐诗与科举》、毛水清《唐诗与佛教》、黄世中《唐诗与道教》和梁超然《唐诗与儒教》,选题涵盖了文化的几个主要门类。其中陈著从唐代社会政治背景入手,分析唐代科举制度的成败得失,挖掘它和唐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对唐代举子的心态、生活、信仰、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进取姿态等情状给予入木三分的剖析,不乏精彩独到的体悟。就如何将学术性与趣味性、严肃性与可读性协调融合这一方向而言,该书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与陈华昌《唐代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22〕相比,陶著虽然在“题画诗”和“花鸟画与唐代咏物诗”两部分和陈著有所交叉,但其它章节则各有特色;陶著“人物画与唐诗中的人物描绘”一章,陈著“唐代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一节,分别为对方所未及,正可相互补充。从行文来看,陈著更着重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心这一课题的读者不妨将二书对照参看。黄著探讨道教与唐诗的关系。前四章主要以道士和女冠诗人为对象,揭示他们诗作中的道意、道韵、道味;第五至八章主要以崇道的诗人为对象,揭示其山水诗、恋情诗、醉酒诗中的道风、道情、道趣;末章从总体上,就道教对唐诗审美的影响,分别剖析唐人道韵诗的惆怅美、傲岸美、静穆美、感伤美。此书不妨与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23〕一书相参看。林著从文人心态、诗歌创作和美学意蕴三个方面展开对唐诗与庄园文化关系的探讨,意在展示庄园文化对唐代不同时期文人心态特别是诗人心态的不同影响,并详细寻绎出唐诗创作中庄园文化的影子。最后,著者将庄园文化与唐诗的关联归结为:佛教禅宗与道家玄学思维催化下,一种诗歌美学意蕴的“韵外之致”。该著不妨与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24〕一书相参看。其它四部著作对所研究的对象也大都在占有详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横向的联系与比较,对进一步理解唐诗外在的文化背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都不无裨益。
    在唐代佛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方面,陈允吉、葛兆光、张伯伟曾有不浅的实绩。除毛水清《唐诗与佛教》之外,30年来一直专攻这一方面的孙昌武教授继《唐代文学与佛教》〔25〕《佛教与中国文学》〔26〕《中国佛教文学序说》〔27〕《诗与禅》〔28〕之后,出版了《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29〕和《禅思与诗情》〔30〕。前书第六至十章占全书近半,探讨了《维摩诘经》所包含的大乘出世而不离世间的思想和观音崇拜所包含的“他力救济”信仰在唐代社会广泛深入的影响,及其与唐代雅俗文化之间的联系。后书则对唐初至两宋之交禅宗发展的历史背景、禅宗自身的演变、禅文学的发展以及禅宗对文学的影响给予“描述”,在概括性的宏观“描述”的同时,举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如王维、杜甫、白居易、寒山等,加以具体的微观“描述”。二者均堪称积学沉思而得之力作。
    程千帆是唐代文学研究界乃至中国学术界的大师级学者,钱钟书谓其著述“真积力久,与古为新”,赋诗云:“病眼难禁书诱引,衰躯端赖药维持。”言钱老得程著“入手心痒,欲读难罢”,竟不顾新病乍复、老眼昏花矣(见《程千帆友朋诗札辑存》第六册)。莫砺锋所编《程千帆选集》〔31〕两大册和巩本栋所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32〕的出版可使读者一览这位诗学大师的学术业绩与学术品格。《选集》收录《史通笺记》,《文论十笺》《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察》《被开拓的诗世界》《闲堂诗序》等,附编带有学记性质,全部为《学记》所囊括。《程千帆学记》分为生平记略、学术思想、友朋诗札、师门掠影、序跋评论,附录程千帆著述目录、程千帆生平与著述评论资料存目。《沈祖棻学记》收辑与沈祖棻相关的生平、创作与学术的评论性文章诗词42篇(首)。
    继许总《唐诗史》之后,四川师院杨世明又写出一部《唐诗史》〔3 3〕。作者在后记中称:“这本书的写作意图,是想让读者对近三百年唐代诗人的创作思想、艺术成就、诗风以及各时期诗歌的特点与流变有较翔实的了解。”这确是一部较平实的教材性质的唐诗史,书中没有新奇的词汇,只有质朴细致的描述,与许总《唐诗史》中鲜明的理论色彩迥然相异。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34〕则从诗风流别角度切入,意在通过对不同流别诗风的形成、变异、影响以及同一流别诗人及其诗风差异的比较研究,来展现唐宋诗歌的风貌。唐代分为上官诗风、王孟诗风、高岑诗风、李白诗风、杜甫诗风、大历诗风、韩孟诗风、元白诗风、温李诗风,在注重梳理各流派渊源与嬗变的同时,发掘出一些不为人注意的诗人和诗歌现象,某些论述剖析亦有一得之见。李浩《大唐诗风》〔35〕作为“东轩书趣文丛”之一,以通俗性、当代化的叙述语言“引导你漫步于历史的山阴道上,领略当年的万千气象和士人们凛然的风神情韵”(该书封底)。引论描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唐诗的现代魅力;第一章以象外之象、现量情景、妙造自然展现唐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意境呈示;第二章以逝者如斯夫、拟太虚之体、变形与转换分析“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的唐诗的时空观念;第三章从诗无达诂、恍兮惚兮、开凿浑沌探讨“花非花,雾非雾”的唐诗的模糊思维;第四章剖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唐诗的空白艺术;第五章“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诗的情感体验;第六章“一生好入名山游”:唐诗的自然表现;第七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语言技巧,分为超越语法、词汇张力场、远程交易、声律谐美;结语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结束这16万字篇幅的唐诗之旅。尽管书中不乏历史与逻辑的理性阐述,但它更以浓烈的感性色彩致胜,从上列章节之设题便不难看出其风光所向。
    李浩的另一部著作《唐代园林别业考论》〔35〕则与通俗无缘,它探讨的是唐代园林别业及其与士大夫交游创作间的关系。上编“唐代园林的文化语境”探讨唐代园林别业的历史风貌、景象构成、意境创造,及其与文学创作、文人隐逸、士林风尚之间的内在联系;下编依《元和郡县图志》中道及州府的排列次序,一一辑录考证唐代各私家园林的地理位置、造园时间、园主、工匠及造园有关的其它资料。全书考论篇幅各半,较全面完整地勾勒出唐代园林别业的情状,为深入了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