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谭嗣同就义 老百姓为何
谭嗣同 合同志以讲明心
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
百年谭嗣同研究的回顾与
《满江红》读《谭嗣同全
谭嗣同
最新热门    
 
谭嗣同民权观新探

时间:2007-3-9 16:43:23  来源:不详
  谭氏尽管重视个人自由及其经济保障,一旦他审视现实中国的权力结构关系时,便深感痛心。“今日误国之臣, 即前日之士民”(页210),因此,士民关系必须加以改善,更何况“士无识则民皆失其耳目,虽有良法美意,谁与共之”(页270)?这便要求“变学校,变科举, 凡以为士与民,化其桀骜,而登庸其贤才也”(页210)。官民关系, 在谭氏看来,“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官权虽有所压,却能伸其胁民之权,”“故一闻官字,即蹙额厌恶之”(页248)。 难怪他说:“言兴民权,于此时非第养生之类也,是乃送死之类也”(页279)。 基于士民误国与官重民轻,谭氏认为,要改善这种现状,应依靠“联合力”(页210)或“贤才登庸之力”(页217),但不能寄望于“今之执政者,况会匪回匪散勇饿民,行将四起大乱”(页217); 同时依托于“君与民相联若项领”,“出一令而举国奉之神明,立一法而举国循之若准绳”,中国便凭“其忠质之效,而崛起强立,足以一振者矣”(页233)。 事实上,谭氏冀望于王道之行,舍此无益之时,他又倾向于调适做法,“则有霸道焉”(页217)。

  正是出于谭氏“挟一摩顶放踵之志”(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