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从公羊学派的 大一统 理
俞樾公羊思想发微
最新热门    
 
论公羊学在俞樾经学思想中的地位

时间:2007-3-9 17:09:48  来源:不详
《礼》,然多从历史出发,以更为广泛的史料考证典章制度。他又认为“礼之不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强调“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后人之所为,有足补古人所未及者,未可是古而非今。” [14](卷二,P.9)由于这种态度,他对于三《礼》,不但不盲从,反而多所致疑。他说:“《周官》之书,非周公所作也。”他认为,周室既衰之后,有志之士感王者之不作,礼乐崩坏,刑政紊乱,乃因周制而损益之,以成此书,故与周制“颇有不合”。[14](卷二,P.10)他进而断言:“《周礼》一书……非周公之书,亦非周制也。” [13](《湖楼笔谈》卷一,P.2)其理由有二:一为孟子论《周礼》而不及此书。孟子大儒,不当不见周公之书。二为书中六官之名非周制。认为四代官制,“有五官无六官” [10](卷一,P.3)。他还指出,以夏官名司马,非是。他引《管子》“五行”篇,明夏官应为司徒,而非司马。他因此指出:“欲考古时官制,宜博求之诸经。” [15](《卷八,王梦薇〈尚书职官考略〉序》)他又强调:《周礼》一经,“即果出周公,亦周之官制耳,非礼经也。” [13](《湖楼笔谈》卷二,P.1)不仅如此,他还对《周礼》进一步质疑。《周礼·大行职》云:“凡诸侯之邦,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他谓此乃后世之事,疑出于文襄霸制,因谓《周礼》一书中有些为“后人附益,并非《周礼》原文” [10](卷一,P.5)。因此,他认为“三礼”之中“当以《仪礼》居首,《礼记》次之。” [13](《湖楼笔谈》卷二,P.1)他甚至认为唐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以《周礼》冠首是本末倒置。他论《仪礼》,认为此经流传,题名本不一致,其称“威仪”或“动仪”者,每篇应题“某仪”,其称“曲礼”者,每篇应题“某礼”。他因此断言,《仪礼》并非完本,而是“礼经崩坏之后,学者从煨烬之余,钞撮成书,或称仪,或称礼,乃合而名之曰《仪礼》。”又谓《仪礼》十七篇,未必即高堂生所传《士礼》十七篇。他说:今《仪礼》虽有十七篇之数,而“既夕”篇即“士丧礼”之下篇,“有司徹”篇即“少牢馈食礼”之下篇,则止十五篇耳。且惟“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士丧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六篇为士礼,其余八篇,非士礼。“丧服”不专属士礼。因此,他认为《仪礼》非高堂生所传之《士礼》,或虽为高堂生所传之《士礼》,而多所遗佚,由后人补辑而成。[13](《湖楼笔谈》卷二,P.1)俞樾於《礼记》,则独推《王制》一篇,认为“《王制》者,孔氏之遗书,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又谓其“体大物博,或犹在《中庸》之上乎!” [8](《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