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试论直隶义和团运动三个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
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试论庚子北京义和团运动
试论东北义和团运动的历
试论清代前期铺商户籍问
试论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
试论中国近代农业中资本
张  研试论清代的社区
最新热门    
 
试论戊戌新学的几个问题

时间:2007-3-9 17:36:16  来源:不详
响,“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注:鲁迅:《文化偏至论》,《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33页。)。但应该看到这样两点不可忽略的事实:其一,为使西学顺利传播,这时的译书与报纸大都未曾触及封建伦理道德,只是在中国的礼义道德之外加上西器西艺而已。而对西教、西政则讳莫如深,对提倡平等、自由的资产阶级思想更不敢问津。其次,西方人所主办的报刊,并不支持中国骤改旧学、取新学。他们认为:“中国旧学,不可骤然全改,偶一不慎,将见阻挠者,叛逆者,接踵而起,皆意中事;况弃旧学而立新学,必多借才于泰西,尤不免使人疑惧也。”(注:《戊戌变法》〈三〉,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67页。)而“从1815年至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创办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注:方汉奇:《中国代近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由此可见,戊戌维新以前,新学在华传播的环境并不宽阔,道路并不畅通。戊戌维新期间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戊戌新学的传播过程中,学会这一组织形式起了重要的作用。新学家明确宣布学会的宗旨在于“共相勉为实学,以救此至危急之局”(注:《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8页。)。其会员“湘省创设南学会,……会者三百余人”(注:《戊戌变法》〈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383页。)。 听众则更是“每会集者千数百人”(注:《戊戌变法》〈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51页。)。学会的目的在于:“开民智、兴民权、倡民德”,以使“五之童,騃愚之□(原字为坚的上半部下加豆),莫不知之,莫不言之”。从而,“民气之昌,可继日而待矣。”(注:《戊戌变法》〈三〉,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98页。)此外,维新派创立报刊主要目的在于宣传新学。时务报、知新报等创办以后,发行量激增,分销数省,“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注:《戊戌变法》〈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171页。),以致“闻风兴起者益多”, 对思想界影响巨大,成为传播新学的重要工具。其内容较之西人所办报刊,也大多言词激烈,针对性特强,故而遭致取缔之祸。

总之,戊戌维新时期新学传播的影响,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这与当时西学东渐日盛、中西文化交流日昌的大环境和时代的需要有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