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再论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
再论清初的 复明运动
再论康乾盛世
官僚*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
再论阿古柏政权
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 变
论戊戌维新时代关于 习
戊戌维新派认识、抉择西
最新热门    
 
再论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 告密 问题

时间:2007-3-9 17:36:34  来源:不详
日,正是在戊戌政变史上有重大变故的日子,这天,康有为在得知密谋难以举发后,逃亡出京;这天,慈禧打乱了原定计划,突然回宫;这天,光绪不再回到他过去习惯居住的养心殿,而搬到了瀛台涵元殿,即他后来遭长期囚禁的处所(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四日的《穿戴档》记:当天光绪在乾清宫召见完大臣后返回的还是养心殿,但“跪接皇太后请安毕”后返回的却是涵元殿,说明变故发生在慈禧回宫之后。)。也就是说,这是异常关键的一天。有学者解释袁世凯在这一天“所作的事与政变无关,他自然可以省略不记”(注:《戊戌变法史研究》,第526页。)。对此说法,我万万不敢置信。日记从袁到北京之日起笔,基本上是有事必录,包括起居歇息,天晴下雨,拜见何人,有何活动,均历历备载。唯独对至关重要的初四日,却“省略不记”,这无论如何说不通。袁自称:谭嗣同去后,他“反复筹思,如痴如病”(注:《戊戌日记》,《戊戌变法》(一),第553页。),心理受到重大震撼,这几十个小时最是要紧,袁却只字不提,恰恰说明其正有不可告人的隐秘,他是不能记,不敢记,而绝不会是无事可记。袁氏所记其行踪还有一反常之处,初三日白天,荣禄曾因英国兵船多艘至天津大沽的突发事件,紧急进行兵力调动,除急电袁世凯外,还不放心,又特派“专弁遗书”,令“即日回防”。袁不敢怠慢,因为初五日光绪召见的日期前已排定,所以只得赶紧让幕僚起草奏折,“叙明原由”,打算提前一天:“诣宫递折,请训后,即回津。”谭嗣同来访时,袁“正在内室秉烛拟疏稿”,赶办这件急事。谭嗣同在袁寓所逗留时,袁也以此事为借口,“讬为赶办奏折,请其去。”但是,在谭离去后,袁却把回防的急事搁置,也不再赶办提前请训的奏折。试想,回防牵扯到外交军事,何其之大!何其紧迫!而且,是其顶头上司迭次急令,袁最初不惜让召见日期提前,变动皇上的既定安排。这事又是何其之大!而随之将这一切改变,这势必有比回防更为重大急迫的事要办,这就是谭嗣同来访透露的天大密谋。于此,袁世凯的解释是:“遂亦未及递折请训。细想,如任若辈所为,必至酿成大变,危及宗社,惟有在上前稍露词意,冀可补救”(注:《戊戌日记》,《戊戌变法》(一),第549-550、553页。)。这是袁打发走谭嗣同后的第一反应,他已把自己看作是大变临头挽救宗社天降大任之人,并毅然把自己视为“补天”人物。他既已不再请训回防,甘冒耽误外交国防大局和得罪顶头上司的大风险,却又不及时行动,反而操持“与政变无关”的事,与常理相悖。而况此时“补救”决心已下,作为长期在军界谋职的袁又深知“时机”的重要,“遂亦未及递折请训”一句便道明他想要赶办另一些更紧迫的事,那么,这又会是些什么事呢……?问题的指向已经很清楚。袁世凯必须抓住时机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