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梁
袁世凯称帝前蒙骗冯国璋
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化进程
三权分立学说在中国近代
论梁启超的社会启蒙思想
梁启超关于中国传统成文
梁启超关于法家思想的讨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革命
孙中山与梁启超
最新热门    
 
梁启超晚年的佛学研究

时间:2007-3-9 17:37:15  来源:不详
内部变化及不同特色来分段,又明显地分为三个时期:

  (一)东汉至西晋。这是译经的启蒙期。开始多为高僧讲译,弟子笔录,究竟准确与否,不得而考。后来一些高僧据原经翻译,遂出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佛经。这些译经大师有安清、支谶、支谦、朱士行、竺法护等,他们含辛茹苦,译介印度佛典,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奠基之功。但这时的翻译多为简略本,零散不全,无系统性,也没有形成独自的文体,内容贫乏,感染力差。

  (二)两晋至南北朝。这是译经的拓展期,又可分为东晋至二秦的广译阶段、刘宋元魏迄隋的研索和会通阶段。广译阶段,各路高僧致力于选版本,译全书,成绩斐然。诸如:四阿含全部译出;华严全部译出;法华第二译定本出;涅pán@⑤⑧初出,且有两译;大集译出过半;宝积续译不少;般若之小品大品,皆经再治;其他重要单本大乘经十数部;律藏初译;大乘论初译,“空宗”特盛;小乘论初译,“有部宗”特盛。如此辉煌业绩的取得,固然是几代高僧努力的结果,但道安及其弟子慧远却起了关键作用。这二位虽不通梵文,但道安有弟子五百,译书之事多由他主持。而且,道安总结了以前译经的成败得失,注重研究,力求真实,文体也甚讲究,译述颇为严密,使译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南北朝迄隋的研索会通阶段,译者集中于研讨和论述佛经的本意,在前一段广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梁启超指出:“此期中之译业,远不逮前期,其趋势则由经部渐移于论部。”(《饮冰室合集·专集》第60,第16页)总之,佛经的基本格局是在第二期中奠定的。

  (三)唐贞观至贞元。这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期。由于玄奘等对译经的重大贡献,这期间佛经诸宗全被译为中文。宋以后,佛经翻译基本上停了下来。从梁启超所列的各个《经律论传译次第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佛经翻译的过程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佛学对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文化融合对中华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梁启超认为:“我国文化,夙以保守的单调的闻于天下,非民性实然,环境限之也。西方埃及、希腊、小亚细亚为文化三大发源地,有地中海以为之介,遂得于数千年前交相师资,摩荡而日进。我东方则中国、印度为文化两大发源地,而天乃为之阈,使不能相闻问。印度西通虽远,然波斯、希腊尚可递相衔接,未为孤也。我国东南皆海,对岸为亘古未辟之美洲,西北则障之以连山,湮之以大漠,处吾北者,犬羊族耳,无一物足以裨我,惟蹂躏我是务。独一印度,我比邻最可亲之昆弟也。”(《饮冰室合·专集》第57,第1页)这种客观地理环境决定了佛经翻译重大而特殊的文化意义。梁氏明确指出:“凡一民族之文化,其容纳性愈富者,其增展力愈强,此定理也。我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之容纳性,惟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