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商鞅变法不是一次成功的
张居正变法与万历怠政(
官僚*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
论戊戌维新时代关于 习
戊戌维新派认识、抉择西
论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学术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重论戊戌维新与洋务运动
最新热门    
 
戊戌变法时期第二次公车上书述论

时间:2007-3-9 17:37:55  来源:不详
秀淑之民,诸国耽耽,朵颐已久,慢藏诲盗,陈之交衢,唾手可得,俯拾即是,如蚁慕膻,闻气并至,失鹿共逐,抚掌欢呼。其始壮夫,动其食指;其后老稚,亦分杯羹,诸国咸来,并思一脔。”(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卷一(光绪二十四年内府进呈)。)康有为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勾画出了中华民族当时所处的河溃鱼烂、朝不保夕的危迫局面。

  面对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自皇帝以至满朝王公大臣咸感束手无策。光绪皇帝“临轩忧叹顿足,(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卷一(光绪二十四年内府进呈)。)翁同和等“枢轴诸臣”,也只不过“流涕被面”(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卷一(光绪二十四年内府进呈)。)而已。至于以慈禧为靠山的顽固派更是麻木不仁,他们置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只图保全自己的禄位与权势,一味崇奉封建伦理纲常,把维新派的改革,斥为异端邪说,横加攻击。他们属于丧心病狂的卖国派,已无足论。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推行新法,实施改革,以期振衰起弊、挽救危亡,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方面“上书求变法于上”,另一方面“复思开会振士气于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74、81页。)据《杰士上书汇录》记载,这一时期,维新派为取得光绪皇帝的支持,频频上书,很短时间内总理衙门分别于二月十九日、三月初三日、三月二十三日先后代递了康有为的五个奏折和他所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泰西史新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四部书,他们希望光绪皇帝“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序》(光绪二十四年手写进呈本)。)发愤维新,“重起天地,再造日月”。(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卷一(光绪二十四年内府进呈)。)

  与此同时,康有为等人趁万余名举人“云集辇毂”的机会,大力宣传鼓动,为变法大造声势。据梁启超后来回忆,康的用意在于“欲令天下人咸发愤国耻,因公车诸士而摩厉之,俾还而激励其乡人,以效日本维新志士之所为,则一举而十八省之人心皆兴起矣”。尤其是经历了第一次公车上书的康有为,深知士大夫“合群”的力量。认为面对着“瓜分之说,腾于全球”的危迫局面,“若使吾四万万人皆发愤,洋人岂取正视乎?”(《戊戌变法》(近代史料丛刊)中华史学会编,第四册。)而要使全国四万万人行动起来,必须从启发爱国的士大夫觉悟入手。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维新派非常注重做各省会试举人的发动工作,确信只有如此,方能“合四万万人,人人热愤,则无不可为者,奚患于不能救?”(《戊戌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