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世界史及清初中国的内亚
略论清初经济恢复和巩固
清初垦政
李龙潜  李东珠清初 迁
赵之恒清初内蒙古地区流
周绍泉徽州文书所见明末
周绍泉徽州文书所见明末
赵世瑜社会动荡与地方士
郝秉键晚明清初江南 打
郝秉键晚明清初江南 打
最新热门    
 
清初诸儒整合公私观念的一种体认――从礼说起

时间:2007-3-10 9:02:15  来源:不详
于海,犹可谓之穷经乎?”[29]与黄宗羲思想相近,张尔岐亦指出:“尽《六经》之说,而后可以究《礼》之说,而后可以究《中庸》之说。《中庸》者,礼之统论约说非其详者也。而孔子告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仁不得礼无以为行,并无以为存也,礼之所统不既全矣乎!吾故断以《中庸》为必有所指,而其所指,断乎其礼而非他也。汉儒取以记礼,为得解矣。”[30]张尔岐不仅有如此认识,在撰著《仪礼郑注句读》过程中,他还对《仪礼》颇有神会,曾不无感叹地说:“方愚之初读之也,遥望光气,以为非周孔莫能为已耳,莫测其所言者何学也。及其矻矻读之,读已又默存而心历之,而后其俯仰揖逊之容,如可睹也;忠厚蔼恻之情,如将遇也。……虽不可施之行事,时一神往焉,仿佛戴弁垂绅,从事乎其间,忘其身之乔野鄙僿,无所肖似也。”[31]由以上诸儒所论可见,他们对礼的考究,已非单纯的学术探讨,而是意在从中体悟出一些适于世用的道理。

其三,“礼时为大”精神的阐发。清初诸儒在阐发礼对世之治乱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提出了正确对待礼的原则,即“礼时为大”(意指因时代需要不同,应对礼适当加以损益)。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32]《礼记·礼器》亦曰:“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此一“礼,时为大”[33]思想的提出,揭示了礼的精神实质所在。清初诸儒承继了此一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孙奇逢曾说:“夏、殷、周,一礼相因,而妙处全在损益。如无损益,天地为死局矣。”[34]又称:“礼教陵夷,已不可言,然礼之意终古难晦。殷因夏,周因殷,总此一礼,不得不损益于其间,继周者百世可知。”[35]陆世仪指出:“秦汉以来,其制作礼乐者,多非明理之儒;而明理之儒,则又多是古非今,动辄有碍。”[36]这是因为,“礼乐之存,汉宋诸儒之功固大;礼乐之废,汉宋诸儒之失亦不小。汉儒不知礼乐,而妄述礼乐,其失也愚而诬;宋儒知礼乐,而过尊礼乐,其失也拘而腐”。有鉴于此,他提出:“愚谓古人行礼,所为可贵者,非谓其一依图说,确然不移也;亦谓古人举事,处处皆有秩序,皆有仪文耳。《仪礼》所载,不过写出一规模举止,以为楷式。自君子行之,必有本之而稍为变通者。”[37]有见于此,他指出“非天子不议礼”乃一认识误区,曰:“盖《中庸》所谓不议礼者,谓不敢轻议而改时王之制也。若私居议论,考订折衷,此正儒者之事,亦何罪之有焉?孔子答为邦之问,是一证也;朱子《仪礼经传集解》,亦是此意。”[38]陆世仪这种不泥古、贵变通的思想,发扬了“礼时为大”精神。正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