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从“临城劫车案”诞生的
《独立评论》是怎样从“
从“天上”掷到地上:林
喀什之乱:从“霍加”、
还原“杨家将”:历史与
萧克:从“反教条主义”
从 事件史 到“事件路径
从 耗羡归公 看清朝财政
从 斌静案 看清代驻疆官
晚清文化政策之调整从 
最新热门    
 
从 杨月楼案 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

时间:2007-3-10 10:34:45  来源:不详
众论纷纷”[6],“街谈巷议”[7]。上海《申报》连续刊发报道、评论,投稿之人纷纷不绝,又有“匿名揭帖遍贴于法租界内”[8],此案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中心。 

《申报》在案发后一个月之内,连续刊登了三十余篇报道、评论和来稿,各方人士围绕此案展开了争论。撰文来稿的虽然多未标明身份,但从行文中可以看出,都是识文断字的民间文士和商人。文士中有的是熟读诗书、得有功名的才学之士,如撰写了大量报道、评论的《申报》主笔诸人,有的是举人,有的是秀才[9]。此外还有退职绅宦[10],以及其他普通读书人。撰文的商人也都是读过书、会读会写的儒商,其中不乏亦文亦商的所谓“绅商”。从出身地域来看,那些文人士宦多为江浙人,而商人则多为广东人。执笔者有的是与此案无关的旁观者,议论多出于理性而无利益关系。有的则是广东籍甚至香山籍人,言论常因利益关系而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偏向。但无论是否有利害关系,他们的发言议论则都是以某种伦理观念作为说理的依据,只是彼此所执的观念不同而已。 

虽然这些撰文者有这些职业身份、出身、利害关系的差别,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点:第一,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高低不同,但却都识文断字,执笔能文,也就是说,他们都读过书,不同程度地受过儒学的熏陶,有共同的正统社会伦理的思想背景。第二,他们都身处民间生活之中,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生活过,又亲身参与和感受着上海社会生活的变化,因而他们的发言议论往往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而有感而发,内容大多切近人们的实际生活,较少空言议论。第三,在上海租界这块华洋混居、不受官府直接辖制的特殊地区,有西人为馆主的《申报》提供了这样一块可以自由议论的园地,加之除了几篇明标《申报》馆名义的报道和评论外,其他多为来稿,均属化名,其真实身份姓名往往不为人知,所以撰写者多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恣意品评,表达了人们的真实想法,对于一般民间舆论也有所反映。 

文士和商人是上海市民的中层,社会舆论的中坚,他们的言论观念代表了上海这个小社会的民间主流观念。他们出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发而为言的文字,真实地表现了在上海租界这个五方杂处、士商云集的新兴商业地区,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对于此案的不同心态和看法,反映了社会伦理观念变动的情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