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从“临城劫车案”诞生的
《独立评论》是怎样从“
从“天上”掷到地上:林
喀什之乱:从“霍加”、
还原“杨家将”:历史与
萧克:从“反教条主义”
从 事件史 到“事件路径
从 耗羡归公 看清朝财政
从 斌静案 看清代驻疆官
晚清文化政策之调整从 
最新热门    
 
从 杨月楼案 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

时间:2007-3-10 10:34:45  来源:不详
,而近亲中无人从事“贱业”就是这所谓“身家清白”的一项重要内容。良贱为婚也是明文禁止的,特别是对于“贱男”娶“良女”禁例尤严。清律规定贱民娶良人女为妻者,需离异,并处杖八十。[15]而娼优乐人如娶良人女为妻,因涉及以良为娼,罪重一层,故又规定犯之者杖一百[16]。但随着雍正以后“贱籍”被陆续解放,在实际生活中良贱不婚的*已逐渐松弛[17],如若发生此事,一般也是当事者家族自行解决(详见后述)。由于良贱身份之别关系到家庭和家族的门弟、名誉、地位,乃至个人的命运,因而历来为人们所看重。民间谈婚论嫁讲究门当户对,首重良贱之别,这已是人们世代相传、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礼法习俗。 

所以,杨月楼以优伶“贱民”的身份,与良家女子韦阿宝结为婚姻,显然违反了“良贱不婚”的礼法习俗,但是,他们的婚姻又是韦母作主而明媒正娶的。因此,对于杨月楼以贱民身份与良女结亲的行为如何看待?是以良贱有别的身份观念及道德礼法为价值准则而予完全否定,还是以人情事理为重而予相对平等看待?这就成了“重惩派”和“同情派”争论的一个焦点。 

由“良贱不婚”这一礼法观念来看,杨月楼以优伶贱业之身份,娶良家之女,自然是越分之举;韦女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家族的名誉,私下向优伶请婚,也是违礼之事。总之都是违背了通行的“良贱有别”的道德礼法。“良贱不婚”这一既定的社会正统礼法准则,已经形成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所以,案发最初的一般议论,对月楼和韦女都带有道德否定色彩,甚至有许多显为辱骂性的议论。即如《申报》报道中所说:“街谈巷议,实令人不堪入耳”[18]。就连《申报》的主笔文士,在事发之初关于此案的报道中,也是习惯性地从道德礼义观念出发,附和传闻,顺乎成说,对月楼和韦女多有贬斥词句。如对此案的首次报道标题就是“杨月楼诱拐捲逃案发”,第二次报道标题是“拐犯杨月楼送县”,报道文字中也多有“拐盗”、“诱人闺阃”、“恶贯满盈”等显带否定倾向的词句。后来“重惩派”的议论,无论是出自从自身利益考虑的韦氏乡党,还是以维持风化自任的正人高士,都是顺着这一思路,以“良贱之别”的传统身份观念和道德礼法为最高准则,对月楼和韦女的行为给予完全否定和道德谴责。他们的申论集中在以下两点: 

第一,严辨良贱身份之别。这些议论中,都突出强调杨月楼作为优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