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刘铭传撤基援沪与沪尾大
试评刘璈与刘铭传在中法
试论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
刘铭传与台湾防务
李鸿章与刘铭传的交谊
从大清史的角度看待刘铭
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
略论刘墉——兼论清中期
略论刘墉
论刘复基在武昌起义中的
最新热门    
 
论刘铭传抗法保台最佳战略战术的选择

时间:2007-3-10 10:47:16  来源:不详
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就本质上说,是防御战。防御战既有消极的防御,又有积极的防御。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大多是固守口岸的消极防御,所以总是被动挨打,屡遭失败。那么,能否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防御呢?这正是刘铭传着力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在作战实践中开始认识到,要实行积极防御,就必须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这就是他成功采用的避实就虚打运动战的战术。当时法军虽同时在基隆和沪尾布阵,但相对说沪尾兵力少而弱,且基隆有山险可据。沪尾敌军不仅少而弱,且地势平坦,无险可扼。加之沪尾距台北较近,战略地位重要。因此,有必要将基隆守军主力向沪尾运动,乘敌不备,从其薄弱的一翼加以突破,打乱敌人部署,使其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挨打地位。

3,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西方国家一般都把拿破仑的战略思想奉为圣明,遵循“战争中的第一原则,就是要求所有的部队在战场上集中好了之后才进行会战”。〔17〕在两次鸦片战争乃至这次中法战争中,列强对我国沿海进攻时,都是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而清军则恰恰是处处设防,平均使用兵力,这是造成清军屡屡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失败中,当时一些具有战略思想的将领或者有识之士,渐渐认识到清廷在战争指挥上的失误。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刘铭传一开始就提出重点防守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用兵之道贵合而不宜分”〔18〕的作战原则。他的撤基援沪的战略决策,就是他的“用兵之道贵合而不宜分”的作战原则的体现。他将有限的兵力,在更大程度上集中在沪尾,就使得沪尾的防御力量得到加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使自己由弱变强,这就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由于一举歼灭了在沪尾的敌人有生力量,不仅打破了敌人妄图断绝守军的后路的梦想,而且迫使敌人不敢从基隆调大批兵力援沪,最后被困在基隆狭小地区而不敢轻举妄动,直到撤离基隆。后来薛福成也正是采用了这一战略战术,继沪尾大捷又取得镇海战役的重大胜利。〔19〕

第三,那么,刘铭传成功运用上述战略战术的奥秘是什么呢?为了澄清人们对刘铭传抗法保台所运用的战略战术的误解和非议,似乎很有必要对刘铭传成功运用战略战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