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刘铭传撤基援沪与沪尾大
试评刘璈与刘铭传在中法
试论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
刘铭传与台湾防务
李鸿章与刘铭传的交谊
从大清史的角度看待刘铭
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
略论刘墉——兼论清中期
略论刘墉
论刘复基在武昌起义中的
最新热门    
 
论刘铭传抗法保台最佳战略战术的选择

时间:2007-3-10 10:47:16  来源:不详
曾对此做了解释:“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于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有计划的战略步骤”〔21〕。这说明,“战略退却”是在“劣势军队处于优势军队进攻面前”这个条件下进行的。这也就是说,在这个条件下是不能与敌人进行硬拼的,硬拼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是不可取的。所谓“包取基隆”,甚至希望在基隆、沪尾同时取胜,“御敌人于国门之外”,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是组织“战略退却”,然后创造条件,等待时机,再组织“战略进攻”。如果说,我国历史上的齐鲁之战,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著名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话,〔22〕那么,刘铭传指挥的基隆沪尾之战,又是一个同类型的成功战例。有的论者说,沪尾大捷是“弃”基隆,付出重大代价才取得的,因此不应该肯定。殊不知,这是一种片面看法。而毛泽东则认为:“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的生意”。〔23〕如果不组织“战略退却”,就有可能丧失更多土地,又会遭到战争失败。两相对照,哪种做法对国家对民族更有利,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刘铭传由于采取了机动灵活的战术,还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达到“保台北,固根本”的目的;又牵制住了敌人,使其无法在沿海地区扩大侵略战争。总之,这次法军侵略台湾,欲要实现其“担保政策”,迫使中国割地赔款的阴谋计划全部落了空,以致其不得不承认,“基隆的占领,是一个错误”。〔24〕

是执行了李鸿章的投降路线 还是坚持了民族自立的反侵略路线

众所周知,刘铭传得力于李鸿章的赏识和提拔,才由一介农夫而成为淮军著名将领,二人的关系确非一般。但不能因此,将其二人视为处处事事都是一样的。其实“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