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老子文化大讲堂”开讲
老子的治国之道
中国道学论坛总编董延喜
老子思想的大象书店
画家萧宽新作亮相滨海新
圆明园失传铜塑“老子出
百名学子老子像下诵读道
真的想不到,老子竟然是
吉林省老子研究会成立
详解老子哲学和西方哲学
最新热门    
 
老子的信德观及其德育价值

时间:2015-06-26 16:09:07  来源:不详
同价值基础。
   
    (二)交往中的诚信
   
    交往中的诚信贵在言行一致,口不欺心,不谎言欺诈。这将有助于保持人格的内在一致,因为任何欺骗都首先是对自己内心的欺骗,任何失信首先损失和破坏的都是自身信德的纯朴。在老子看来,失却诚信所带来的这些损失要远远大于因此而获得的利益,如他所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7章)所以,老子的圣人之治的取向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47章)。老子并非不关注世事,但是他始终认为外在的世事与内在的德性基础有着必然的联系,个体的身心系统也像一个国家一样,外在事情的麻烦和混乱是内在德性混乱的结果和反映⑨,因此他提醒人们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外在的利益得失之上,需要重视从内在德性的发展动态以及天道规律的时宜来解决问题。尽管这两者对于一般百姓而言都是"黑箱"的内容,需要通过不断重德修德而逐步接近感知。但是老子指出了这样一个方向,认为只有"知其白,守其黑"地兼顾内外来修养和治理,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好。因此,不要轻视诚信所带来的正向作用,也不要低估失信所带来的对身心内环境的破坏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言行一致,对允诺能够以诚信一以贯之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即便人们重视诚信,而客观上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超出允诺时所能预料的范围,很多失信的事情往往在允诺的当时就已经注定了将以失信收场,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反而会增加它的难度。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轻易允诺本身就是一种信德缺失的表现,因此善良的人们需要对此加以警惕和预防,而不要轻信这样的承诺和诱惑。所以老子提醒人们"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重视交往中的诚信就要从允诺的慎重开始做起。圣人行事,自始至终注重信德,存有忧患意识,不敢自大而疏忽,这样才能确保承诺不失,难事也变成易事而得以解决。⑩以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之道看来,圣人是可以做到超越自我而以百姓之心为己心的,于是无论对百姓中的善者善行还是不善者的恶行,圣人都能做到以善来因势利导;无论百姓中那些忠信道德待人诚信的,还是背弃道德诚信的,圣人也都能以道和德境界的一以贯之来回应和引导百姓。这是因为圣人已经具备将百姓都视作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一样的胸怀和大爱,所以对百姓的各种表现都会报以孩童般稚雅的微笑。(11)
   
    诚实可信的语言纯朴厚道,是不需要用华丽来装饰的,相反,那些华丽的豪言壮语倒是需要警惕的,如老子所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德之美,在于其内在的一致性和踏实感,而非指向虚幻的轻诺来给予人一时的憧憬和激动而最终却必须去承担那梦幻破灭所带来的失落。这正像炫耀多知的人并不真正智慧广博,贪婪积聚财富和名声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善者一样。(12)老子之所以认为水最为接近道的境界,除了水的无私利万物而又能甘于处下之外,水的施与而有信、动静合道也是重要的方面。(13)
   
    (三)希望与踏实
   
    信德与希望是存在着相似性和密切联系的,忠信给人以希望。正如人们喜欢用"希望的田野"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希望所联结的现实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