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毛泽东读《老子》
论刘向本(通行本)《老子
帛书《老子》的密码
《老子》最后一章的教诲
蔡冉结缘《老子传奇》、
重读《老子》:处理好争
国图藏敦煌本《老子道德
逾百件道教文物亮相台北
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老
国风徽韵文化讲堂开讲古
最新热门    
 
楚简《老子》“绝智弃辩”思想及其发展演变

时间:2015-07-17 22:50:18  来源:不详
是够危险的。《玉篇·@④部》:“来,救也”。看来今本的“终身不救”之“救”即源于此。对学者、智者,“闭其门,塞其兑”,在老聃看来,于君于国都会“终身不危”,如果“启其兑”,还要让学者智者们互相竞争,“赛其事”,那么也就“终身不救”了。今本也有这段文字,过去不少人疑为错简重出,楚简又一次证明并非如此。并且帛、今本后面还加了四句:“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智者之“光”要用的时候,还是要用的,哪能一概不用呢?但第一,不能危害自己(遗身殃),第二,要沿袭要照顾多数人的常。真是彻地领悟、巧妙的补充啊!


  三、因为“智快出,有大伪”,所以必须“下智”

  在引用了分析甲、乙篇的上述论点后,现在来分析“丙”组有关论点。“丙”不同于“甲”“乙”,不能与甲、乙同等看待,主要是简少,简短,内容少,只有相当今本三个半章,但其第一章就是谈“智”的。即相当于今本的17、18两章。它文字与今本不同;而且不是两个章(17、18),而是合成一个章的。因此,这里问题就多了。先将释文抄录如后:

  太上下智,又(佑)之其即,亲誉之其即,畏之其即。侮之。信不足安又(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述功,而百姓曰我自然。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以上与整理者的断句、释文略有不同:1.“智”非“知”之借字,而是本字,理由同上。2.“又”通“有”,但又通“宥”(宽恕),通“佑”(富也)。《小屯殷墟文字乙编》五四○八:“我伐马方,帝受我又”。此“又”即佑。再通观全章思想与老聃上述主张,这里通“佑”为是。释文注“有”是照今本框套了。3.“即”,释文注为(次),这又是框套今本。音与义皆不近,也无其他根据。《说文》:“即,即食也”。林义光《文源》:“即,就也……象人就食之形”。另外“即”还有就、靠近、接近、迎合、符合等含义。《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此“即”,接近之意。《韩非子·孤愤》:“若夫即主之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这“即”,就是迎合之意。总之,“即”乃本字,不是“次”之借字。4.“安”固然可以解释为岂能、怎么、怎能,这里是作“于是”解的。5.由于丙组不能与“甲”、“乙”同等看待,所以考之帛本今本,这里必然少了两句,据帛书《老子》甲本补上“智快出,案有大伪”,如此全章方理通文顺。“智快出”即智者迅速出现,如孔子弟子三千。这与今本之“智慧出”又有不同。6.过去是按两个章理解解释,现在简本证明为一个章,理解自然就不同了。

  由于以上六点,必须重新断句,重新诠释。先看今本的文字及断句: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全部系帛书释文。)

  因此它被普遍理解为:“最好的世代人民知有其君,其次亲誉其君,再次畏其君,最坏侮其君……”这里的破绽显而易见。人民“知其君”就视之为“太上”——最好的世代,岂不太容易了?以致于吴澄的《道德真经注》、明太祖[注: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