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毛泽东读《老子》
论刘向本(通行本)《老子
帛书《老子》的密码
《老子》最后一章的教诲
蔡冉结缘《老子传奇》、
重读《老子》:处理好争
国图藏敦煌本《老子道德
逾百件道教文物亮相台北
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老
国风徽韵文化讲堂开讲古
最新热门    
 
楚简《老子》“绝智弃辩”思想及其发展演变

时间:2015-07-17 22:50:18  来源:不详
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的《御注道德经》以及今天的某些注本改“下”为“不”:“太上不知有之”。但是简本及帛书老子甲乙本均为“太上下知(智)……”而不是“不知”,可见改“下”为“不”也是不能的。而臣民畏其君,是任何君主时代所不可或缺的,它怎么能够成为划分世代好坏的标准呢?因此,这种断句与理解是难以成立的吧?

  问题症结在“即”字。前面已经说过,即是就食、接近、迎合。“太上下智”之智,是指智者、士人。智士之高级人物,无不以干君求仕为务,次一等也要投靠卿大夫[注: 人物 卿大夫 介绍 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担任重要官职,辅助国君进行统治,并对国君有纳贡赋与服役的义务。]、公子一类的门下,找碗饭吃,用孟子的话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于耕也”(《滕文公[注: 滕文公战国中期滕国(今滕州市)国君,滕定公之子。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其即”就是那些智士,为求得一官半职,谋得一碗饭吃,而接近你、投靠你,甚至迎合你。孔子“干七十余君”,不就是“其即”?《左传·文公十四年》:齐“公子商子聚施于国而多聚士”。《襄公二十年》:“怀子好施,士多归之”。这些“聚士”“归之”,就是“其即”,来投靠,求官找饭吃。这些与“其次”的含义差之十万八千里。正由上述种种原因,所以势必重新断句诠释,照上面所引的简本文字,译为白话,是不是这样的:

  最好是降低智者的声望;福佑他们,他们就会接近你,就食于你;亲近和赞誉他们,他们更会迎合、就食于你;他们畏惧你,也会设法接近你。要看不起他们。诚信不足,于是才有不信任。犹犹豫豫呵,使他们慎贵其言。功成事遂,百姓才说我遵顺自然。所以说,大道废弃,于是才有了仁义;智者们迅速出现,于是才产生大诈大伪;六亲不和,于是有了孝慈;国家昏乱于是有了忠正之臣。

  为什么是这样呢,就像孔子那样的学者,老聃也还不那么信任,有怀疑,有批评,可以想见他对一般智者的看法如何了。“大伪”自然与智者层的迅速扩大有关,大道废弃,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是否也统统与“智者”有关?那仁义,孝慈,正臣,说不定也是伪的表现或含有伪的成份。看看那些智士们吧:汲汲于功名仕禄,好待遇好脸色,他们自然会投靠你,迎合你,就食于你;哪怕他们畏惧你,也会想方设法投靠在你的门下,所以老聃认为最好是看不起他们。而到了庄子,他说得更露骨子。《人间世》不仅视智为争乱之源,而且称之为“凶器”。《qū@⑤箧》说得更干脆:“天下大乱,罪在于好智”。“上诚好智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则乌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智多,则渔乱于水矣;削格、罗落、@⑥罘之智多,则兽乱于泽矣”。同样,知识多了,智者多了,人们的狡猾、诡辩、争论、“智诈渐毒”也就会与知识与智者正比例的发展起来的,可见《庄子》一方面把智与掌握他们的智者视之为社会动乱的一种祸源,另方面也把他们视之为统治阶级制造钩饵、纲罟以吸引、笼络、宰制人民的“帮办[注: 指主管人员的助手。旧指帮助主管人员办理公务。-bangban]”“帮凶”(借用今天的话说),老聃虽没有这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