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毛泽东读《老子》
论刘向本(通行本)《老子
帛书《老子》的密码
《老子》最后一章的教诲
蔡冉结缘《老子传奇》、
重读《老子》:处理好争
国图藏敦煌本《老子道德
逾百件道教文物亮相台北
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老
国风徽韵文化讲堂开讲古
最新热门    
 
楚简《老子》“绝智弃辩”思想及其发展演变

时间:2015-07-17 22:50:18  来源:不详
说,但他认为,智慧生大伪;圣智、仁义、利器……这些东西并不好,它煽动人们的欲望,使人们争名夺利。而要使人们反朴归真,必须使智者与一般人“同尘”、“和光”、“绝学”,但是老聃又清楚地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起码在相当的时间内是办不到的。因为春秋时期[注: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政局倾轧多变,兼并战争此起波伏。封建统治需要“智”,国之存亡盛衰需要“智”,尤其是频繁的战争对“智”的需要有时更甚于对“力”的需要,无智则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可行的办法是:降低智者的声望,以及上述“六不可”的主张。
  二 太史儋的发展

  从楚简《老子》现有文字看,老聃的“绝智弃辩”主要是针对智者、学者而言的,并没有提及愚民,看来当时智者阶层人数及能量还有限,人民的纯朴与顺从也比战国时为好,到了战国情况有所变化,尤其是社会中最有影响的阶层是智者群,他们倡仁导义,尚贤兼爱好不热闹。所以太史儋在大承大揽老聃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又把“绝智”大大提高一步。改“绝智弃辩、绝诈弃伪”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因为仁义自然是由圣智倡导的,同时明确提出“愚民”与“不尚贤”。先说愚民。帛书下面这段文字就是谈愚民的: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智)也。故以智(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这里所谓的“道”、“德”,看起来固然是政道、政德。但在太史儋看来,它更是一种天道、天德。“玄德”之“玄”即指天,天道、天德就没有让天下万物有知有识。如果万物都有自己的知识与思想,那怎么了得?用严遵的话说:如果“万民知主之所务,天下何以安”?“万物不知天地之所以,故可以存,万民不识主之所务,故可安。四肢九窍不知心之所导,故可全”(《老子指归》)。所以,“愚民”也是太史儋将老聃“法天”思想付诸实施的一种体现。

  另外,“小国寡民”、“结绳而用”、“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是一种愚民。不过十之八九,此种主张不是太史儋提出的,因为他一再谈“取天下”,所以不大可能再谈“小国寡民”。可能这个思想的发明权属于老聃,因为那时才有产生这种思想的历史背影,但它被太史儋照搬了过去,而楚简《老子》又因为缺损,使我们无法详考了。

  再看不尚贤。“贤者”是智者中的优秀拔尖者,他不仅智,而且贤——有道德、或道德较好。如何对待贤,自然也属于对侍智者方略中首要的事,同时这也属于愚民。因为愚民的关键不在民,而在贤者与智者。下面便是帛本不尚贤的部分: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智)[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空虚人民的头脑,削弱人民的意志,使他们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