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明代的地方官制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明代流刑考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
最新热门    
 
明代赋税征银中的负面问题

时间:2009-7-24 13:43:08  来源:不详
有润色,便五也。以折色而入者,亦可折色而出,如黄绢本为抚裔,而绢或不敷,即以折色与之,庶更忻然,便六也。”(110)
    凡事有利必有弊,犹如一枚硬币存有正反二面。赋税征银中也确实存在弊端,使国家和百姓不同程度受害,令赋税征收者可以上下其手,渔利其间。事情至此,赋税征银已不仅仅是白银货币化这么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了,而是衍变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如果仅限于自身,则不免纠结于本色、折色之间的无谓之争,于解决赋税采用征收白银形式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无甚裨益,即使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亦难脱“往回倒看”的落后认识。以今日眼光观之,当日讨论若能关注于如何改善国家货币制度,完善财政税收结构制度、监督制度以及审计机制等方面,方有可能消除或降低赋税征银带来的负面问题。否则,对于赋税折色征银难免出现“折色之为害乃大矣”、“赋役之弊,莫甚于折色”(111) 这种极端认识。然而,赋税征银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提醒我们在讨论白银货币化与赋税变革之间关系的时候,切不可忽视和检讨明代国家制度性因素的制约,采取回避的方式更是非理性的做法。
    (本文受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优秀博士基金资助,特此致谢。)
    注释:
    ① (明)胡我琨:《钱通》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史》卷81《食货志》5《钱钞》,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明穆宗实录》卷4,“隆庆元年二月丁酉”,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版。
    ④ 刘志伟:《〈梁方仲文集〉导言》,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 (清)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卷30《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3页。
    ⑥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8《户部四·宝泉局》,广陵书社:1990年版。
    ⑦ 相关研究参见刘重日:《金花银、轻赍与金花籽粒》,刘重日:《濒阳集》,黄山书社2003年版,第215—219页;高王凌:《关于明代的田赋改征》,《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3期;鲍彦邦:《明代漕粮折色的派征方式》,《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分别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暨南史学》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6期,以及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3章《白银货币化与中午变革》(由万明执笔)。
    ⑧ 赵轶峰:《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载《史学月刊》1993年第1期。
    ⑨ (明)张燮:《东西洋考》卷5《吕宋·物产》载:“银钱,大者七钱五分,夷名黄币峙,次三钱六分,夷名突唇;又次一钱八分,名罗料厘,小者九分,名黄料厘,俱自郎机携来。”梁方仲就这类西班牙银元成色提出质疑。而且根据西方货币史可知,欧洲的金银铸币也不是以足量金或银铸成,而是以合金铸成,但人们习惯上认可以足量货币使用。
    ⑩ 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制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42页。
    (11)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页。
    (12) 【英】凯恩斯:《货币论》(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页。
    (13) 《古今图书集成》卷147《赋役部·总论十》,中华书局影印本。
    (14) 《明宪宗实录》卷93,“成化七年七月己卯”。
  &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