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
客家与晚清民间结社
天津教案与晚清社会心态
首席官商盛宣怀与晚清的
许珏与晚清禁烟运动
客家与晚清革命
最新热门    
 
张园与晚清上海社会

时间:2009-7-24 13:45:25  来源:不详
55年,上海爆发了著名的小刀会起义,其成员主要是在沪的广东人与福建人。上海居民一般将此视为广东人、福建人的事。起义失败后,官府也主要追究在上海的福建人、广东人的责任。事后,清政府采取的十条惩办措施中,有三条是专门针对福建、广东人的,即:慎选闽、广会馆董事;递籍安插闽、广游民;闽、广商民会馆一律迁出城外。1870年代,上海爆发了四明公所事件,在沪宁波人与法租界当局发生冲突,上海居民一般也而只认为是宁波人的事。1893年,公共租界举行上海开埠50周年盛大庆祝活动,上海华人踊跃参加,但他们打的旗帜是"广帮"、"宁帮"之类,并不是代表整个上海华人。

  二十世纪初年,上海移民开始出现了对上海身份认同的趋向。论据有以下四点:

  第一,上海人整体意识的萌发。1900年,经元善等1300多人通电反对慈禧太后废除光绪皇帝,所用名义是"上海寓居绅商",其中绝大多数包括经元善本人都不是上海本地人。应当说,这样署名,既突出了他们的上海身份,又含有他们不是上海本地人的意思。但外界报道或谈论时,往往径称"上海绅商"。1901年、1903年、1905年,上海接连爆发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这两项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的运动,与以往四明公所事件等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便是运动不是以某地人关心某地事的方式出现,而是以上海人关心中国事的方式出现。吴稚晖、蔡元培、章太炎等在张园等处演说,报纸上登出消息,多称之为"上海绅商"、"上海志士"。"寓居"两字一去,突出了他们的上海身份。这些绅商在对外联系中也有意无意地突显"上海"二字,并俨然以上海发言人自居。蔡元培等人领导的中国教育会在给东京军国民教育会的致词中,便一再表示上海会如何如何,有"东京虽散,上海不散"等语。

  第二,"上海人"概念的出现。具有文化意义的"上海人"的概念,出现于二十世纪初年。1904年,蔡元培等人主编的《警钟日报》发表题为《新上海》的社说,明确地提出了"上海人"概念:

  上海何以美?上海者,上海人之上海也。上海人得此天然地势,宜其组织特色文明,随上海潮流,灌注全国,使全国人饱饮吾上海文明乳汁,再出其余力灌注全地球,使全地球人饱饮吾上海文明乳汁。果尔,则全国人民脑智之发达,皆受吾上海人之赐,全地球人民脑力之扩充,皆食吾上海人之福。上海人荣耀,即上海荣耀。上海形势既不辜负吾上海人,吾上海人又安得辜负此上海形势?[44]

  主办《警钟日报》的人,蔡元培、刘师培、汪允宗、林獬、高旭、陈去病等人,没有一个是上海本地人。他们所说的"吾上海人",当然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这不但表明他们自己对上海人身份的认同,而且说明他们已有明确的上海人群体意识。再过几年,到辛亥前后,在报刊书籍中,"上海人"不但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词汇,且与北京人、汉口人、南京人并提。由此可见,"上海人"概念的形成,当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的事。

  第三,上海地方自治运动。1905年,上海地方士绅郭怀珠、李平书等,鉴于华界市政建设远远落后于租界的实际状况,发起地方自治运动。这个运动持续了9年,修路100多条,筑桥60多座,建造码头6个,新辟、改建城门9座,制订了各种各样市政管理条例。通过这一运动,上海的华人社会逐渐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领导这一运动的士绅,很多不是上海本地人,而是外来移民。地方自治领导机构为议会与参事会,议会由33人组成,由领袖总董与办事总董5人领导,领袖总董李平书是上海本地人,办事总董4人,莫锡纶、郁怀智是上海人,而朱葆三是浙江人,曾铸是广东人。至于参事会中外来移民更多。董事都是经上海绅商选举产生的。这个运动本身便是地方身份认同的一种表现。

  第四,上海辛亥革命的方式。从1903年的苏报案,到光复会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活动,到1911年上海起义,上海反清革命的主体,多不是上海本地人。反清起义成功后成立的沪军都督府,为上海军政领导机关。这一机构的成员,绝大多数不是上海本地人,都督陈其美是浙江人,参谋长黄郛是浙江人,外交总长伍廷芳广东人,财政部长沈缦云是江苏人,交通部长王一亭是浙江人,闸北民政长虞洽卿是浙江人。他们主持着上海的事务。只有民政部长李平书、军务部长钮永建是上海本地人。辛亥时期各地反清起义普遍规律是当地人谋当地事,各地军政府均由各地人充任。陈其美等在上海举事,在上海主政,这是他们对上海身份认同的一种标志。

  这些标志性的事件,无一不与张园之类的公共空间的作用有密切关系。可以说,酝酿革命,筹划组织,讨论自治,形成上海意识,甚至上海话的逐渐定型,都与张园这样的公共空间有一定的关系。

  七

  张园这一公共空间,对上海各界都有巨大的吸引力。笔者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