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
两部《唐书》的取材与思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
《旧唐书》斠补举例——
读《新唐书》探求松赞干
《新唐书·西域传》所记
最新热门    
 
《旧唐书》斠补举例——以《太平御览》引《唐书》为中心(一)

时间:2009-7-24 13:45:45  来源:不详
元二年正月一日”,爲史思明設壇稱王之日,並非在魏州殺人之日[28]。標點亦連帶而誤。

 

65. 卷二○○上《史思明傳》,16/5381

    思明曰:“我朝來語錯,今有此事。然汝殺我太疾,何不待我收長安?終事不成矣。”因急呼懷王者三……

今有此事,《御覽》卷一一二(1/543)“今”作“合”。《新唐書》卷二二五上《史思明傳》亦稱:“思明曰:‘旦日失言,宜有此。然殺我太早,使我不得至長安。’”“宜有此”者,正與《御覽》同義。循覽上下文意,當從《御覽》,《舊唐書》因涉形近,訛“合”爲“今”。

 

66. 卷二○○下《朱泚傳》,16/5388

     八日……僭即僞位,自稱大秦皇帝,號應天元年,愚智莫不憤心。

“憤心”不詞。《御覽》卷一一三(1/548)正作“愚智莫不憤怒”,《舊唐書》當是因掉“奴”留“心”而誤爲“憤心”。


其實前人在校勘、整理《舊唐書》的工作中,已經注意並大量利用了《御覽》引《唐書》的資料,尤其是羅士琳、劉文淇等人在撰著《舊唐書校勘記》時,主要就是依據了《御覽》和《冊府元龜》的記載。但是由於認識上的誤差,前代學者更多地是將《御覽》引《唐書》的資料看作是傳世《舊唐書》的“它本”,而不是與《舊唐書》同一史源的資料[29]。這種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直接影響了對《御覽》引《唐書》的利用,使得一些本來應該解決的問題,沒能得出更接近真實的結論,以致《舊唐書》中的許多錯誤或校而未定,或改而未確,甚至錯上加錯,影響了《舊唐書》的整理工作。以下試對這類問題略作舉證。

此外,前輩學者在引用《御覽》引《唐書》的資料考校《舊唐書》的錯誤時,有時沒有注意到其他史籍或《御覽》他卷與引證條目相關的記載,這些記載不僅有助於對《舊唐書》錯誤的定讞,也從一個側面進一步證實了《御覽》引《唐書》的重要史料價值。本節中對這種情況也附帶略作討論。

   

1. 卷一《高祖本紀》,1/13

        夏四月己未,舊宅改爲通義宮,……賜從官帛各有差。

 《舊唐書校勘記》卷一:“沈本‘舊宅’上有‘通義里’三字,王氏鳴盛云:‘校本‘舊宅’上有‘幸’字,是。按:《冊府》(十四)[30]四月,幸龍潛宮,舊宅改爲通義宮。又(一百十三)夏四月乙未,幸故宅,改明(當作名)通義宮。”今按:《御覽》卷一○八(1/521)引《唐書》正作“幸舊宅,改爲通義宮……賜從官帛各有差。”舊宅因高祖臨幸而改名,有“幸”字,下文“從官”始有著落。《舊唐書》奪“幸”字。

 

2. 卷二《太宗本紀》上,1/27

    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兵士饑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斂退。

《舊唐書校勘記》卷一:“逡巡斂退,《御覽》(二百八十九,2/1335)[31] ‘斂’作‘欲’,《通鑒》同。”今按:《御覽》卷一○九(1/524)亦正作“欲”,“逡巡斂退”不詞,《舊唐書》“斂”當是“欲”之形訛。

 

3. 卷二《太宗本紀》上,1/31

    朝臣多有諫者,曰:“先王制法,有以兵刃至御所者刑之,所以防萌杜漸,備不虞也。今引裨卒之人,彎弧縱矢於軒陛之側……”

《舊唐書校勘記》卷一:“今引裨卒之人,《御覽》(二九七,2/1370)作:‘不宜引卑碎之人’。”今按,《通鑒》卷一九三武德九年條亦稱:“今使卑碎之人張弓矢於軒陛之側。”“裨卒”不詞,當從《御覽》及《通鑒》作“卑碎”。

 

4. 卷七《睿宗本紀》,1/153

    甲辰,少帝詔曰:“……叔父相王,高宗之子……神龍之初,已有明旨,將立太弟,以爲副君……欽奉前懷,願遵理命。上申天聖之旨,下遂蒼生之心……擇今日,請叔父相王即皇帝位……”相王上表讓曰……制答曰:“皇極大寶,天下至公,王者臨之,蓋非獲已。王先聖舊意,蒼生推仰,龍光紫宸,貴允係望。請遵前旨,勿或讓推。”

《舊唐書校勘記》卷三:“上申天聖之旨,《御覽》(卷百十,1/531)作‘上申先聖之旨。’”[32]今按,“先聖之旨”,是指上文“神龍之初,將立太帝”事言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