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
两部《唐书》的取材与思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
《旧唐书》斠补举例——
读《新唐书》探求松赞干
《新唐书·西域传》所记
最新热门    
 
《旧唐书》斠补举例——以《太平御览》引《唐书》为中心(一)

时间:2009-7-24 13:45:45  来源:不详
白龍見,白龍吐物”,《舊唐書》編次失誤。又,《舊唐書》“廣尺,長七寸”,《御覽》作“形圓,斜廣尺餘,高六七寸。”既然形圓且“廣”尺,則無“長”可言,《舊唐書》“長七寸”之“長”,當亦從《御覽》作“高”爲宜。《校勘記》失校。

 

17. 卷三七《五行志》,4/1376

    元和小兒謠云:“打麥打麥三三三。”乃轉身曰:“舞了也。”及武元衡爲盜所害,是元和十年六月三日。

《舊唐書校勘記》卷一九:“按《御覽》(八百三十八,4/3744)載:‘元和九年六月三日,宰臣武元衡爲盜所害。先是,長安謠曰:打麥麥打三三三,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解者謂,打麥者,打麥時也;麥打者,蓋謂闇中突擊也;三三三,謂六月三日也;舞了者,謂元衡之卒也。’”今按,《舊唐書》卷一五八《武元衡傳》亦作“打麥麥打三三三”,當從《御覽》及本傳,《五行志》之“打麥打麥”當爲“打麥麥打”之誤。

 

18. 卷四八《食貨志》,6/2128

    貞元九年正月,初稅茶……自此每歲得錢四十萬貫。然稅無虛歲,遭水旱處亦未嘗以錢拯贍。

《舊唐書校勘記》卷三○:“亦未嘗以錢拯瞻,按,《御覽》(八百六十七,4/3843)‘錢’上有‘茶稅’二字,《通考》(十八)亦有‘稅’字,是。”今按,“然稅無虛歲”,《御覽》亦作 “然稅茶無虛歲”,較《舊唐書》文意更爲明晰。

又,《舊唐書校勘記》稱:“初稅茶,《唐會要》(八十四)、《御覽》、《通考》‘初’作‘復’。按建中時,已從趙贊之議稅茶矣。後出奉天,乃悼悔下詔,亟罷之。至是從張滂奏,復稅茶,當從《通考》。”今按,影宋本《御覽》、《唐會要》卷八四“雜稅”本條均正作“貞元九年正月,初稅茶”,不作“復”,《校勘記》誤。

 

19. 卷五一《中宗韋庶人傳》,7/2171-2172

    及中宗復立爲太子,又立后爲妃。時昭容上官氏常勸后行則天故事,乃上表請天下士庶爲出母服喪三年。

今按,前稱立爲“妃”,而下文徑以“后”相稱,上下殊失照應。《舊唐書校勘記》卷三二本條校記稱:“又立后爲妃,《冊府》(一百八十)作‘神龍初,立妃韋氏爲后。’”今按,立妃、立后,自是二事,《校勘記》雖對《舊唐書》文氣不貫有所覺察,但《冊府》本條與立妃無涉,仍未中鵠的。《御覽》卷一四一(1/687)本條“及中宗復立爲太子,又立后爲妃,中興初,復立爲皇后。帝在房州時……”當應據《御覽》,在“又立后爲妃”下補“中興初復立爲皇后”數字,前後文意始能相貫,《舊唐書》當有奪文。

 

20. 卷六一《竇威傳》,7/2364

    武德元年,拜內史令,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爲諭,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常爲膝席。

“常爲膝席”文意未安。《舊唐書校勘記》卷三四:“常爲膝席,張氏宗泰云,據文義當作‘常與接膝’方順。”今按,《御覽》卷四七○(3/2160)載此事稱:“竇威拜內史令。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爲證,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帝爲前席。”本條與《舊唐書》出於同一史源,“常爲膝席”當是“帝爲前席”的訛文,張宗泰臆改爲“常與接膝”,亦不確。

 

21. 卷六三《蕭瑀傳》,7/2400

     高祖常有敕而中書不時宣行,高祖責其遲,瑀曰:“臣大業之日,見內史宣敕,或前後相乖者,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所謂易必在前,難必在後。臣在中書日久……比每受一敕,臣必勘審,使與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遲晚之愆,實由於此。”

 《舊唐書校勘記》卷三四:“所謂易必在前,《御覽》(二百三十,2/1046)‘必’作‘雖’,《通典》(二十一)同。”今按,詳繹上下文意,《舊唐書》“易必在前”之“必”應爲“雖”之誤。又,《舊唐書》“責其遲”,《御覽》與《通典》俱作“責其遲由”。《舊唐書》下文蕭瑀解釋稱“遲晚之愆,實由於此”即承“責其遲由”而來。當從《御覽》、《通典》補“由”字,文氣始能上下貫通,前後呼應,《舊唐書》當奪“由”字,《校勘記》失校。

 

22. 卷七○《岑文本傳》,8/2536

    初,武德中詔誥及軍國大事,文皆出於顔師古……時中書侍郎顔師古以譴免職,頃之,溫彥博奏曰:“師古諳練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