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钱大昕的学术批评
钱大昕的文论、史论与“
百余年来钱大昕研究述评
论钱大昕的宋学观
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
钱大昕与20世纪历史考证
超越考据的视野:钱大昕
最新热门    
 
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一)

时间:2009-7-24 13:46:06  来源:不详

钱大昕的“实事求是”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非常突出而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乾嘉时期(1736-1820年)学者好言“实事求是”,钱大昕尤为突出。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史学上的所谓实事求是,仅是指考证方,还是言史学思想?以往学者常常提到这个词,但并没有深究其底细。

    钱大昕治史以考辨著称。二百年来史学界无不推尊他为乾嘉考据史学的巨擘。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我觉得,钱氏在谈记事、著述、考辨、议论时,多次简地提到“实事求是”,有着多方面的含义,不仅是言考证方法,而且流露出朴素的史学思想,也是作为重大的史识和史德问题提出来的。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直书”、“实录”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史学史上突出的成果,并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一个显著的特点。

    现在我提出浅见,希望同道研讨,恳请方家指正。

  

一、史书传信

 

    钱氏强调史书应当“传信”,而成为信史。这是他对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看法。

    重经轻史原是中国学术的一个传统,明时期尤为明显。钱氏反对重经轻史之论。他指出:“经与史岂有二学哉!”《尚书》、《春秋》“实为史家之权舆”,刘向歆父子《六略》儒家内有《世本》、《太史公书》等等,“初无经史之别”,后来述作多了,需要分类,“而经史始分”,“然而不闻陋史而荣经也”。宋代诸儒讲究心性,影响所及,“则有呵史为玩物丧志者。彼之言曰,经精而史粗也,经正而史杂也”,实乃谬论[1]。他强调,“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1]意谓写史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要留传后世的。因此,他要求“史为传信之书”[2]。要求史书成为信史。这是对史书总的要求,也是要求史书的标准。

    史书如果是真正的信史,那它的用处就大了。钱氏指出,只有信史,才能说得上“表古人以为今人之鉴”[3],才能达到劝善“惩恶之旨”[3]。中国史学向来讲求“劝善惩恶”、“以史为鉴”之功用。真正做到这一点,当然要求史书可信,真实可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是非,当作镜子,知其善者而敬仰之、学习之,知其恶者而厌恶之、唾弃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地为人、为学、为政。中国史学讲求社会功用,首先是考虑为人问题,因为中国人是讲求为人之道的。怎样为人?向历史人物学习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钱氏说:“表古人以为今人之鉴,俾知贵贱止乎一时,贤否止乎万世,失德者虽贵必黜,修善者虽贱犹荣。”[3]这里的“表”,是指《汉书·古今人表》。此表把古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品。所分的标准,不是按贵贱高低,而是按人品贤否,缺德的人即使官高位尊,也黜降在下等,贤良的人即使地位卑贱,也荣登于上等。这样,供人学习的历史人物,就不是以贵贱为标准,而是以贤否为尺度,使人们明白应当向贤良者学习。古时的“德”有其历史局限性,这是不能否认的,但任何时候学史做人,总是要以德为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信史的前提下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