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
北宋亡国的缘由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北宋两刘牧再考
北宋西夏间贡赐交往中的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
北宋时期前往高丽贸易的
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
北宋经制西北民族对生态
关于对北宋时期资本主义
最新热门    
 
北宋儒士文士与党争(二)

时间:2009-7-24 13:46:22  来源:不详
讹阙,要求学者取其是而去其非的疑经思想确有一致处。此外,三苏蜀学和二程洛学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尽管苏、程都各自有自己的改革主张,但对熙宁变法的作为均表示不满,故而都遭到了“新党”的排斥而被一例视之为“旧党”。此外,从思想文化角度看,更深刻地论究起来,二程和三苏都认同着儒家思想。二程以儒家伦理为本位,三苏亦以仁义道德为重;虽然三苏在建构自己思想体系时,对儒、佛、道三家之学均有所汲取,但作为儒者的他们大量接受了儒家仁义礼智、群臣父子都是极为相似的,只不过,三苏把儒家伦理作为“道之继”和“性之效”,认为仁义之善是“道”、“性”的派生物而非“道”、“性”之本身,这与二程直接把儒家思想、尤其是其仁义礼智伦理道德等同于“道”或“性”的思想有所区别。此即所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可见吾儒之学博大精深之气象也。惟其本质有同,故而尽管三苏大量汲取了释、老二氏思想,但对其弊亦作出批评,认为佛、老“蔑君臣、废父子,而以行道于世,其弊必有不可胜言者”(101),这与二程批判佛、道的出世主义颇有相通之处。正因为蜀、洛之学本身即存在着一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以,南宋理学家魏了翁才能够既继承和发展二程洛学,又能够接受三苏蜀学,成为“会同蜀、洛,上通洙泗之一源”(102)的人物。综而言之,蜀、洛两家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乃是其主要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双方就从儒学传统立场上来考量,仍有其认同程度上的区别。

四、从“进奏院案”、“乌台诗案”看党争下儒者文士的遭遇和命运

近年以来,颇有些史界同仁认为北宋党争极具近代民主政治意味,知识分子可以在这种政治氛围下畅所欲言。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这里,试通过几个具体史例来予以解析:

(一)“进奏院案”与庆历党争

庆历党争由范仲淹新政所致。仲淹新政在“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103)的激烈党争中很快归于失败,而参与新政的儒者文士则在政敌王益柔《傲歌》炮制的文字狱——“进奏案”中被一网打尽。《宋史纪事本末》卷二九《庆历党议》载:

    (杖)衍好荐引贤士而抑侥幸,群小咸怒。衍婿苏舜卿(钦),易简子[孙]也,能文章,议议稍侵权贵。时监进奏院,循例祀神,以伎乐娱宾。集贤校理王益柔,曙之子也,于席上戏作《傲歌》。御史中丞式拱辰闻之,以二人皆仲淹所荐而舜钦又衍婿,欲因是倾衍及仲淹,乃讽御史鱼周询、刘元瑜举劾其事,拱辰乃张方平(时为权御史中丞)列状请诛益柔,盖欲因益柔以累仲淹也。

事发于庆历四年十一月。该年初,范仲淹发起的以改革为中心的新政全面展开,宰相杜衍、枢密副使富弼及韩琦为之辅助,但遭到了反对派枢密使章得象、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人的反对,加上夏竦“怨(石)介斥己,又欲因以体面弼等,乃使女奴阴习介书,习成,……且伪作介为弼撰废立诏革,飞语上奏。帝虽不信,而弼与仲淹恐惧,不自安于朝”(104),范仲淹遂于当年六月离开了朝廷。但反对派犹未甘心,以《傲歌》为奇货,炮制了这起文字狱,借以倾陷范、杜,将新政官僚一网打尽。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一月甲子”条,结案后,苏舜钦、王益柔及与苏、王同席的“当世名士”均遭贬斥:监进奏院右班殿直刘巽,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苏舜钦并除名勤停;工部员外郎、直龙图阁兼天章阁侍读、史馆检讨王洙落侍讲、检讨,外黜知濠州;太常博士、集贤校对理刁约通判海州;殿中丞、集贤校理江休复监蔡州税;殿中丞、集贤校理王益柔监复州税,并落校理;太常博士周廷隽为秘书丞;太常丞、集贤校理章岷通判江州;著作郎、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吕溱知楚州;殿中丞周延让临宿州税;校书郎、馆阁校勘宋敏求签书集庆军节度判官事;将作监丞徐缓监汝州叶县税。对此,“民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105)随之,次年正月,杜衍罢相知衮州,范仲淹罢参知政事知汾州,富弼罢枢密副使知郓州;三月,韩琦也罢枢密副使知扬州;五月,欧阳修愤而上书,为他们作辩扩,然遭谏官钱明德弹劾,“下开封鞫治”,八月,“犹落龙图阁直学士,罢都转运按察使,降知制诰,知滁州”(106)。至此,新政官僚全部被贬出朝,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按:王益柔今存“醉卧北极遣帝去,周公孔子驱为奴”(107)一联,纯系酒后“戏语”,而台谏却“希望沽激,深致其文”,指为“谤及时政”,“列章墙进,取必于君”(108),终成大狱,借以将范仲淹为核心的新政集团一网打尽,根除了其在朝势力。至于王拱辰、张方平、鱼周询、刘元瑜等台谏之所以能以这种“过激”行为取信仁宗,彻底击败异敌异党,则一方面乃基于以“人主之耳目”为特征的台谏制度以及由仁宗“优容”而成的台谏“必以诋讦而去为贤”的性能与势力,另一方面,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与庄献明肃刘太后驾崩前后由仁宗亲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