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明代的地方官制
也谈“黄宗羲定律”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明代流刑考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最新热门    
 
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

时间:2009-7-24 13:46:40  来源:不详
峰:《科举学导论》,第242-245页;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待版。
[10]吴建华:《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1][17]20][25][32][45][48]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图书馆,2004年,第142、140、140、308-310、308-310、61-65、140页。
[14]主要参考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纪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40页;骆兆平:《谈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文献》第20辑,1984年;骆兆平:《新编天一阁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图书馆,2004年,第259-261页。
[15]据《宁波日报》2006年5月18日第2版报道:《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51册),已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2006-2010)重点规划》,预期2006年11月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16](美)艾尔曼:《明清科举文化史》(表5.1、5.2),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91页。按:笔者所见为艾氏本人提供的扫描电子文本。
[18]此外,台湾学者于志嘉利用《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齿录》,对77位军籍进士祖孙五代的社会身份做了比较详细的统计,披露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为没有条件或时间接触登科录的读者了解进士家世提供了一份范例。详见于志嘉:《明代军户的社会地位——科举与任官》,(日)《东洋学报》,第71卷第3、4号,1990年。
[19][40]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含未发布的统计资料)。
[21]何炳棣认为,艾尔曼统计出来的平民比例比他的还高,并对艾没有就此做必要的展开颇有微词(见注[6]第27-28页)。但笔者认为,在这个细节上,何炳棣误解了艾尔曼的工作,因为艾氏统计的内容是进士的户籍(户计),而非家世,故何对艾的指责似有失严谨。
[22]载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1卷《史部·传纪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3]主要参阅萧启庆:《元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校补》,(台湾)《食货月刊》(复刊)第16卷第7、8期,1987年;桂栖鹏、尚衍斌:《元代色目人进士考》,《新疆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陈高华:《元泰定甲子科进士考》,载《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韩儒林先生纪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8-164页;沈仁国:《钱大昕<元进士考>中至正甲午科进士续考》,《学海》2003年第2期。
[24]由于较易出儒籍进士的明初,有10余科的进士题名录没有记载进士的“藉别”,故实际的儒籍进士应远大于此数。
[26]乔卫平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三卷《宋金辽元》,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19页。
[27] 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载刑义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28][30][39]萧启庆:《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载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七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29]萧启庆:《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台湾)《汉学研究》第5卷第1期,1987年。
[31] 转引自刘海峰:上揭文[1],第241页。
[33]除了明代,以及清代前期的流动率比后期略高外,尚无确凿的史料还能证明哪一个科举时(朝)代出现的社会流动其初期比后期高。详见何炳棣:上揭文[2],第112-113页;何怀宏:上揭文[4],第135页;萧启庆:上揭文[28]等。
[34]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14页。
[35] 曹树基认为,明代流动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不同社会阶层育子率的不同。较高的社会阶层拥有较多的资源,有能力养育更多的子女(参见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94-404页)。而有实力角逐进士者,一般属较高的社会阶层,至少出于小康、殷实的家庭,故这里的育子率是指此阶层,而非明代所有的成年男子。
[36]虽然,元明清各时期的总人口相差较大,但本人认为,由于大多数时期的多数进士出自仕宦(含有官衔者)或有中高级功名者的家庭,余下的也十有八九来自具有初级功名或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即决定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