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日本学人的黄遵宪研究
论日本历史上的三次法律
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
日本近代教育概论及其现
日本宪政的哈耶克哑剧
近代日本海军的崛起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
论日本近代的军国主义与
日本的水田考古研究
最新热门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入唐时间与在唐身份考

时间:2009-7-24 13:46:41  来源:不详
要20年左右。[20]而请益生、请益僧(还学僧),则是用来指称那些在本国日本时已经是某一领域颇有造诣的僧俗人士,僧侣如圆仁、最澄,俗人如大和长冈[21]、菅原梶成等[22]。因此,所谓请益,是已经受过教但还要进一步请教的意思,就是在日本已经学完明经、纪传等专门学科的学生,或是跟师僧已经学好一些经论的僧侣,他们往往是带着若干个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俗籍多称“难义” [23]或“疑义”、僧籍称“未决” [24])入唐,有所针对地寻访名师,解决好问题即归国,属于短期逗留,[25]通常都是随某一次遣唐使往返,因此,又被称为还学,即去而复回的意思。[26]请益僧如圆仁,圆仁是随838年成行的承和五年遣唐使即“最后的遣唐使”入唐,当时已经是日本天台宗的一位高僧了,他是带着延历寺未决的疑问三十条,拟请唐朝高僧予以决释。圆仁本应随当次使节团同船回国,但他以使命未达,独自脱身留在唐土。请益生如菅原梶成,菅原梶成在日本时已有很高的医术,朝廷以其“明达医经”,令其入唐“请问疑义”。菅原梶成与圆仁等同期入唐,随使节团归国。[27]
  上述诸种称谓之间有些可以互换,如留学生、留学僧基本上可以和学生、学问僧互换;请益僧有时也称作求法僧和还学僧[28]。但是在留学生(僧)和请益生(僧)之间,还是有着鲜明的区别,不曾换用的,这一点,在日本律令细则法典《延喜式》(天皇敕纂。全50卷,成书于927年,967年实施)、《续日本后纪》(天皇敕撰正史“六国史”之一。成书于869年,编年体,记833-850年间仁明天皇一代史事)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中都有明确体现。《延喜式》卷三十“大藏省式”之“入诸蕃使”条[29]:

  入唐大使,絁六十疋、绵一百五十屯、布一百五十端。副使,絁卌疋。绵一百屯、布一百端。判官,各絁十疋。绵六十屯。布卌端。录事,各絁六疋、绵卌屯、布廿端。知乗船事、译語、請益生、主神、医師、阴阳師、画師,各絁五疋、绵卌屯、布十六端。史生、射手、船師、音声長、新罗、奄美等译語、卜部、留学生学问僧、傔从,各絁四疋、绵廿屯、布十三端。杂使、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船匠、柂师,各絁二疋、绵十二屯、布四端。留学生学问僧,各絁卌疋、绵一百屯、布八十端。还学僧,絁廿疋、绵六十屯、布卌端。

《续日本后纪》卷八承和六年三月丁酉条[30]:

  遣唐三个舶所分配。知乘船事从七位上伴宿祢有仁。暦请益从六位下刀岐直雄贞。暦留学生少初位下佐伯直安道。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开成三年十月三日[31]:

  晚头,请益、留学(指圆仁和圆载——本文作者识)两僧往平桥馆,为大使、判官等入京作别相谘。

由前引《延喜式》“入唐大使”条可知,请益生的位置远在留学生、学问僧之前,地位仅次于录事、知乘船事和译语,居于使节团官员行列中。[32]墓志记井真成“终于官第”,也间接证明了他同时作为使节团官员这一事实。[33]838年的遣唐使团中,历请益生刀岐直雄贞(从六位下)的位阶甚至高于知乘船事上伴有仁(从七位);而同为学习暦法的留学生佐伯直安道,当时仅仅是少初位下。[34]这也说明请益生在使节团中地位不同于留学生。请益生既然入唐前就已经具备相当资历,拥有较高的地位,则他们入唐时的年龄,就不可能象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那样的留学生们到唐朝时20岁上下,应该更年长些。
  从可考史料看,请益生(僧)入唐时的年龄,由29岁(大和长冈)[35]到36岁(最澄)[36]至44岁(圆仁)[37]不等。菅原梶成虽入唐时年龄不详,但入唐前就已经“业练医术,最解处疗”,“明达医经”,且是受到朝廷特别指派等情况,说明他也不可能只有二十几岁。
  普通的长期留学生原则上要在唐滞留20甚至30年,而井真成入唐时即已35岁,若再学习即便是20年,返回日本时已经55岁,以这样的年龄发挥在唐修得的学问用于日本的律令制国家建设,显然是不合情理。既然不是普通的留学生,那么他的身份就应当是请益生。这一点我们从请益生所应具备的内外条件看,都与井真成墓志所记述的情况相符。井真成既是作为请益生入唐,则他35岁的年龄不但没有任何不自然,相反更加合乎情理。因为是请益生,则井真成来唐朝前就已经是个有某一方面专长的特殊人才,那么他死后受到唐朝的礼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关于赠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