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评乾嘉学者的马班异同论
《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
钱大昕的学术批评
冷战史研究:一个新的学
乾嘉传统与九十年代中国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
“义”、“事”之别与“
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
最新热门    
 
乾嘉学术与西学

时间:2009-7-24 13:46:52  来源:不详
在四库书馆时间,戴震以整理古代的算学著作为首要任务,他整理出了《周髀算经》、《五经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曹算经》。(注:刘师培《戴震传》还特别提到:“尝谓《周髀算经》即古盖天之法,自汉迄明,皆主浑天,惟欧罗巴人入中国,始称别立新法。”见《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5)第七册附录之二,第84页。)对于戴震的这一贡献,阮有很清楚的认识:“九数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也……后世言数者,或杂以太一、三式、占候、卦气之说,由是儒林实学,下与方技同科,是可慨矣!戴庶常……网罗算氏,缀辑遗经,以绍前哲,用遗来学。盖自有戴氏,天下学者,乃不敢轻言算数,而其道始尊。然则戴氏之功,又岂在宣城下哉!”进言之,从江、戴二人开始,历算成为经学研究者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这在明以前的儒家学者中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位乾嘉学术大师钱大昕的一出场,竟也是以精于天文历算而闻名。《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记:“先生在京,与同年褚寅亮、吴朗辈讲明《九章算术》暨西洋测量弧三角诸法,尚书何宗国久领钦天监事,精于推步,先往候之,与论宣城梅氏并明季利、徐诸家之学,洞若观火,何辄逊谢,以为不及……又以御制《数理精蕴》兼综中西法之妙,悉心探核,曲鬯旁通,由是用以观史,则自太初、三统、四分中至大衍,下迄授时,尽能得其测算之法,故于各史朔闰剥蚀凌犯进退强弱之殊,指掌立辨,咸为抉择而考定之。”(注:《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31页。)这段文字提醒我们注意到钱大昕十分精通于《九章算术》、西洋测量弧三角诸法、梅文鼎、利玛窦、徐光启以及《数理精蕴》等知识——这些正是由于康熙帝的喜爱而流行一时的显学!不过,同江永或戴震比起来,他并不是一个热烈的自然科学的信奉者,而毋宁是一个历史人文主义者或文化保守主义者,因此他虽然精通西法,但却以提倡中法自任。在钱大昕的眼中,中国古代历法向称先进,因此弄清中国古代的历法更为重要。
    在中国有历史文献记载的两千多年中,先后改历达七十余次,其大致情况皆载于历代史书历志之中,它形成了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因这一部分内容横跨历史、天算、数学几个领域,不少史学家束手无策,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面对这种情况,钱大昕运用丰富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并以其原理对历代史志所载天算一一加以审核验证。1754年,钱大昕撰成《三统历术》一书,对《汉书·律历志》中保存的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历法《三统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于其错谬之处刊正脱误,于其文简意奥之处疏通疑难,从而使二千年已绝之学昭然若揭。他的《元史朔闰表》、《三统术衍》、《算经答问》等著作都是发扬中法的代表性著作。
    钱大昕还极力提倡宋人道古的《数学(书)九章》,顾广圻曾经仔细地校正过这本书,后来又有沈钦裴和宋冕之再次精校并写出札记,使这部书不仅变得可读,并且成为中国算学与西方算学一个可资比较的资源。钱大昕的学生李锐(尚之,1768~1817)也是著名的数学家。(注:李锐在嘉庆间佐浙江巡抚阮元修《畴人传》,又佐扬州知府张敦仁校《缉古算经细草》、《求一算术》等。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时,李锐又参与校注《测圆镜海》、《益古演段》。二书在传写中有许多讹误,李锐加注语百余条。自己的著作则有《勾股算术细草》和《方程新术草》等,他的《开方说》最为学者们所称颂,与汪莱、焦循齐名,有“谈天三友”之誉。他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四时成岁,首载《虞书》;五纪明历,见于《洪范》,历学乃致治之要,为政之本。《通典》、《通考》置而不录,不亦慎乎?”见《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320页。)
    阮元相信,数学是研究实学必不可少的和关键性的学科与途径之一。对于他来说,中国早期的数学遗产是研究儒家经典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学科之一,阮元区分了邵雍(1011~1077)在研究《易经》时所用的象数学方法和数学的差异,这种差异显然是重要的。他的学友焦循(里堂,1763~1820)也是18世纪晚期以及19世纪初期著名的数学家。他早年曾以大量的时间研究数学,并把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著作合称为《里堂学算记》,其中包括五个项目。他依靠数学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