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郑和航海图》并非《郑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考
郑和下西洋的船
郑和航海的终极点——比
试论郑和宝船
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
明初对外友好关系与郑和
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
郑和下西洋和中国货币政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
最新热门    
 
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秩序的构建——兼论明朝是否向东南亚扩张问题

时间:2009-7-24 13:46:56  来源:不详
2)、万历(1573-1620)时期,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22] (第80-95页)这与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也颇为一致。朝人徐继畲曾记载:“南洋,万岛环列,星罗棋布……明初遣太监郑和等航海招致之,来者益众。迨中叶以后,欧罗巴诸国东来,据各岛口岸,建立埔头,流通百货,于是诸岛之物产,充溢中华。而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如鹜,或竟有买由娶妇留而不归者。如吕、噶罗巴诸岛,闽、广流寓,殆不下数十万人。”[23] (卷2,“南洋各岛”)由此可见,华人大量移居东南亚地区,是在欧洲人东来以后,即16世纪以后,而与郑和下西洋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为何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却有很多关于郑和的遗迹和传说呢?譬如,由于郑和下西洋通常又被人们称为三宝太监下西洋,所以在爪哇就有三宝垄、三宝港、三宝洞、三宝井,在马六甲也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在暹罗也有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宫、三宝禅寺,在苏门答腊也有三宝庙等。据当地华人相传,这些遗迹都与郑和下西洋有关。[24] (第70-87页)甚至在郑和并没有到过的加里曼丹岛,也有关于郑和的传说。晚明时期人张燮曾记载文莱国,“俗传今国王为闽人,随郑和征此,留镇其地,故王府旁旧有中国碑”。[25] (卷五,东洋列国考,“文莱”条)其实,永乐时期受命前往浡泥(即明后期的文莱)访问的明朝使节是中官张谦而并非郑和。而张谦两次前往浡泥都与浡泥嗣王遐旺有关,一次为护送他回国即位,[7] (卷八十六,“永乐六年十二月丁丑”条)一次为护送他人明访问,(注:参见《明太宗实录》卷一一三,“永乐九年二月癸巳”条,第1438页;卷一三一,“永乐十年八月辛酉”条,第1617页。)并没有发生所谓“征”浡泥的事实,相反却是为了保护□泥免受爪哇的征服。
    晚明时期海外华人之所以盛传郑和故事,我们认为,一是受国内环境影响。因为“自(郑)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郑)和以夸外番”[6] (卷三○四,《郑和传》)。尤其是明后期,东南沿海地区人们饱受倭寇之患,当时就有罗懋登根据郑和故事写成《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借以“寓思古伤今之意,抒忧时感事之忱”。二是东南亚地区华人身处西方殖民主义者欺凌压迫环境,也需要从祖国的文化资源中来寻求一种心理诉求和寄托。于是,具有航海壮举的郑和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他们的保护神。不过,这种“委巷流传甚广”的盛世故事,一旦传播开来,“皆俗语流为丹青耳”。[25] (第101页)然而,这种特殊语境中的“俗语”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理应把这种“俗语”从“丹青”中剥离出来。

        结语

    上述考察表明,不仅郑和下西洋没有直接推动中国民间力量向东南亚地区的移民和扩张,而且明成祖在东南亚地区所构建的华夷秩序,强调的是“怀远以德”和“协和万邦”,追求的是“共享太平之福”,决无任何不良企图;虽然东南亚诸国国王在礼仪上接受明成祖的册封,但明成祖以及明朝并没有干预这些国家的内政事务,也没有占领这些国家的一寸土地。相反,明成祖还以明朝的强大实力所带来的影响力,在调解东南亚诸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上发挥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东南亚诸国对于他的向心力。
    然而,如果从整个15世纪甚至包括16世纪的长时段角度考虑,明朝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却在迅速下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当然是明朝国力的衰退。尤其是1449年明朝军队在土木堡(位于今河北怀来)遭受蒙古军队的伏击并导致明英宗被俘,明朝统治者需要将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北防建设,既无心思也无力量投入海外。不过,明成祖所构建的东南亚地区华夷秩序,也存在着自身缺陷并对明朝与东南亚之间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明成祖在构建华夷秩序过程中强烈追求的是他个人的核心而忽略了明朝的利益,因此缺乏国家的利益机制。相反,“郑和奉命出海……以重利诱诸番,故相率而来”,[26] (卷三十三,“永乐中海外诸番来朝”条)却损害了明朝的经济利益。永乐十九年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侍讲邹辑等人就曾上奏称,“连年四方蛮夷朝贡之使,相望于道,实罷中国。宜明诏海外诸国,近者三年,远者五年一来朝贡,庶几官民两便。”[7] (卷二三六,“永乐十九年四月甲辰”条)从“实罷中国”一语可见,明成祖所构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