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孔子的家庭出身问题新探
流亡:“谋食”、“谋道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
重孔子轻管仲是中国历史
《论语》·《论语》类文
“孔子”乎?“卜子”乎
《孔子家语·颜回》篇与
試析上博楚簡《孔子詩論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
“孔子曰詩無離志樂無離
最新热门    
 
孔子何以赞美《齐风·猗嗟》 ——从上博简《诗论》看春秋前期齐鲁关系的一桩公案

时间:2009-7-24 13:47:14  来源:不详
之战中大败于齐。但庄公十年春天,就在著名的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即大败齐国,捞回面子,并于同年夏天于乘丘之战中战胜与齐结盟的宋国。翌年,又一次打败宋国。庄公十三年春,齐联合宋、陈、蔡、邾等国举行北杏之盟,对鲁构成威胁,此年冬鲁庄公与齐“盟于柯”,寻求与齐和解。
   鲁庄公十一年,在齐襄公被弑、齐国内乱形成之时,鲁庄公发挥了重要作用,先是与齐国大夫盟誓,后又送公子纠返齐继位,虽然没有成功,但此时鲁对齐的影响在诸国中亦可谓无出其右者。鲁庄公与齐本有杀父之仇,后来又因送公子纠返国而与齐结怨,引发了乾时之战和长勺之战。此后,鲁庄公以修好关系为重。庄公十五年,鲁庄公参加了以齐为首的幽之盟。庄公二十二年又与齐会盟于扈。庄公晚年与齐关系应当是良好的。所以他于庄公二十三年还“如齐观社”,观看齐的社祭。翌年又迎娶齐女哀姜为妻,还让大夫和宗妇以隆重礼节拜见哀姜(注:《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左传》载此事谓:“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按,鲁庄公此举,当时就被认为是“非礼”,然而他坚持这样做,这反映了他对于齐鲁关系的特别重视。)。这其间就有显示特别重视齐国的因素在内。
    分析鲁庄公的作为,可以说他是一位遵守孝道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于其母文姜的态度上。文姜在鲁桓公时期只有一次,即鲁桓公十八年赴齐,此次她与齐襄公私通,导致鲁桓公被杀于齐。史载齐襄公与文姜私通,仅有此例(注:按,明确指出文姜与齐襄公奸情者尚有《春秋》庄公二年的一条记载,谓“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左传》评论此事谓:“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奸也”。《公羊传》何休集解云:“书者,妇人无外事,外则近淫。”《左传》和《公羊传》何休集解于此所云,皆非正式记载,而是推想之辞,非必为是。)。此后记载鲁庄公时期的文姜之事,我们综合《春秋》《左传》记载,可以排列如下:
    年,三月,夫人孙于齐。
    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公羊传》作郜)
    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六年,冬,齐人来归卫宝。文姜请之也。
    七年,春,文姜会齐侯于防。齐志也。
    七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
    十九年,秋,夫人姜氏如莒。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注:关于文姜年岁,可推测如下。据《礼记》记载,女子二十而嫁,若依此则可以推定鲁桓公三年文姜20岁时嫁于鲁。文姜35岁时夫死,57岁时去世。)。
    总结上列记载,可以看到文姜在21年的时间内10次赴齐会见齐襄公,次数之多,远甚于鲁桓公时期。这反映了鲁庄公对于母亲的尊重态度。这里可以将他与同是春秋前期重要的诸侯国君主郑庄公进行比较。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先是纵容其母和其弟“多行不义”,然后一网打尽,又将其母软禁,还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得颖考叔劝谏,才想办法与其母“隧而相见”。鲁庄公并不像郑庄公对母亲软硬兼施、隧而相见,而是取尊重态度,不干涉其母的行动自由。鲁庄公还能够正确对待关于其母的传言,以对于母亲的敬重表现自己的孝道。文姜于鲁桓公十八年春至齐,由于桓公被杀,所以她直到翌年春还未归鲁。可以推想当时鲁国国内一定是舆论大哗。鲁庄公元年春,要举行鲁桓公的丧葬之礼,文姜未回鲁,但依礼又应当有她参加,所以鲁国史官记上一笔,说“夫人孙(逊)于齐”,这表示文姜有悔过之意,有对于回鲁的恐惧。然而,《左传》庄公元年却说这个记载“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似乎鲁庄公极其厌恶其母,与之一刀两断。其实不然。不称姜氏,并非对于文姜之厌恶。《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与祭仲对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