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唐代马祖和洪州宗
唐代的戒指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唐代的“传”与“递”
唐代外官考課的法律程序
最新热门    
 
唐代御史地位演变考

时间:2009-7-24 13:47:15  来源:不详
sp;  唐后期最能反映御史地位变化的是他们所遭受到的待遇。众所周知,唐前期监察御史韦思谦的名言:“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2] (卷八八,《韦思谦传》)。史称开元年间,“御史出使……州县祗迎相望,道路牧宰祗候”[3] (卷六二,《御史台下》)。那么,后期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史书记载:
    故事,府官避台官。(德宗朝,京兆尹李实)常遇侍御史王播于道,实不肯避,导从如常。播诘其从者,实怒,奏播为三原令,谢之日,庭诟之。[2] (卷一三五,《李实传》)
    宪宗元和五年(810)春正月:
    召(元稹)还西京。至敷水驿,有内侍后至,破驿门呼骂而入,以马鞭击稹伤面。上复引稹前过,贬江陵士曹。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言稹无罪。白居易上言:“中使陵辱朝士,中使不问而稹先贬,恐自今中使出外益暴横,人无敢言者。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上不听。[19] (卷二三八)
    其后,文宗大和九年(835)四月:
    上巳,赐百官宴于曲江。故事,(京兆)尹于外门下马,揖御史。(贾)餗恃其贵势,乘马直入,殿中侍御史杨俭、苏特与之争,餗骂曰:“黄面儿敢尔!”坐罚俸。[17] (卷二四五)
  文宗开成五年(840)四月:
    河南尹高铢,与知台御史卢罕街衢相逢。高铢乘肩舆,无所避。二人各引所见,台府喧竞……都省议,台府相避,本无明令。按前後例,知杂御史与京兆尹相逢,京尹回避。今东都知台御史即一员,兼得行中丞公事,若不少加严重,即恐人不禀承。今据东台所由状,从前河南尹皆回避。请依上都知杂御史例为制。其上都御史,人数稍众,若令京兆尹悉皆回避,事恐难行。请自今已後,京兆尹若逢御史,即下路驻马,其随从人亦皆留止。待御史过,任前进。其东都知台御史亦请准此为例。[3] (卷六八,《河南尹》)
    这些史料都生动地反映出唐后期御史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他们不仅受到来自宦官的欺凌,还要受到京都、洛阳长官的辱骂。特别是元稹一例,在遭受宦官侮辱后,又受到贬官的处分。白居易等人为此特意上奏要求宪宗主持公道,但是在宦官拥立下继承皇位的宪宗不可能改变对元稹的处分决定,最后的赢家只能是宦官。
    后期御史台雄风不振,还表现在御史入朝前的待遇上。太和四年(830)三月,御史台奏:
    三院御史尽入,到朝堂前无止泊处,请置祗候院屋。知杂御史元借门下直省屋后檐权坐,知巡御史元借御书直省屋后檐权坐。每日早入,至巳时方出。入前后并本所由。自门下直省院西,京兆尹院东,有官地。东西九十尺,南北六十尺。请准长庆元年(821)八月,于中书南给官地,度支给钱,置仆射祗候院例,给此地充三院御史祗候院。请度支给钱一千贯文,台司自句当,从便起造。伏以御史风宪之职,行止有常。朝堂祗事,每日须入。从前假借,不遑启居,或与吏伍相参,或当食无所。今伏请前件地名,及起舍价。伏乞圣慈,允臣所请。”敕旨:“依奏”。[3] (卷六二,《御史台下》)
    虽然关于唐前期御史入朝之前,如何“祗候”的记载没能保留下来,但是上述御史“与吏伍相参,或当食无所”的尴尬情景决不会是盛唐时期的描述,而只能是后期社会才会出现的现象。
    综上所述,唐后期御史形象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从官僚制度的硬性规定看,御史地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御史在仕途迁转中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御史在士人眼中的地位以及后期所处的境遇并不乐观。我们认为史书中出现这两个方面的记载并不牴牾,它客观的记述了后期执法部门的真实处境。一方面,尽管唐王朝江河日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御史台是中央唯一的监察机构,是维护专制君主和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法律机构,它的重要作用决定了中央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离开它。正因为如此,先后出现了德宗朝任用文化名人来担任御史,武宗朝提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品阶等积极措施。但是在礼崩乐坏、士风日下的历史大趋势下,御史的素质形象以及社会地位发生下滑也是在所难免的。

    注释:
&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