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
回鹘牙帐城掠影——蒙古
古代回鹘文史诗《乌古斯
回鹘人的佛教写经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译
论回鹘语文对契丹的影响
佛教与回鹘讲唱文学
从回鹘文《罗摩衍那》看
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回鹘
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
最新热门    
 
论回鹘文化对西夏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48:28  来源:不详
ay无论欠债多少,toyïn čoγ和basïqï不负责,由tüšiki负责。”[14]其中的qïday指的应为“汉地”,相应地,tangut就应是西夏了。说明高昌回鹘与西夏之间的民间交往还是频繁的。11世纪末成书的维吾尔族名著《突厥语大词典》也以专条对西夏作了简略的描述:
tangut 唐古特。是突厥人的一个部落,他们紧靠着秦(“秦”是突厥—回鹘人对中国的称呼——引者)居住。他们自称自己的血统是阿拉伯。[15]
可能是哈喇汗王朝与西夏相距遥远的缘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对西夏的描述不尽可靠,有道听途说之嫌,但仍不失为当时有价值的信息。
西夏人在高昌回鹘的活动,从吐鲁番出土的西夏文残卷中也可得到印证。美国印刷史专家卡特(T.F.Carter)早就提到,在吐鲁番发现的古代印刷品中,除汉、回鹘、梵、藏和蒙古文外,还有西夏文印本遗物。[16]吐鲁番出土的西夏文文献计有4件,其一为20世纪初“德国吐鲁番考察队”于吐鲁番所发现,编号为TM 109,1叶,有文字12行。[17]刊布者称之为写本,其实是印本。另外3件则是1980年考古人员在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积沙时发现的,均系佛经印刷品残卷。[18]这些西夏文残卷均为12~13世纪的遗物。从其字行排列不整齐、字体大小不均且墨色浓淡有别等因素看,它们很可能是泥活字印本。这些既是西夏人入居高昌的佐证,同时也是回鹘—西夏文化交流的结果。
二 回鹘僧与《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
就在西夏以风卷残云之势征服、并吞甘州回鹘之际,回鹘文化却也在人们的自觉与不自觉中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对西夏的征服。由于回鹘文化水平远比征服者为高,故被征服的回鹘人却很快变成了征服者西夏人的老师。这种情况与历史上鲜卑、蒙古、满族等入主中原却被中原文化同化何其似也。
回鹘人在文化上对西夏的征服是从佛教开始的。西夏统治者早在立国之前就非常注意向周边民族(如汉、回鹘、吐蕃)的先进文化学习,并皈依了佛教。其第一代君主元昊(1038~1048年在位)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他当政期间,努力扩大佛教的影响,多次向宋朝乞请《大藏经》。1034年,宋刻《开宝藏》传入西夏,元昊遂于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特为之建寺供奉,以为译场:
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东……建高台寺及诸浮图,俱高数十丈,贮“中国”所赐《大藏经》,广延回鹘僧居之,演绎经文,易为蕃字。[19]
从记载可知,元昊在去世的前一年,即1047年曾于都城东5里处建成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高台寺,广泛延纳回鹘僧人讲经说法,并开始了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工作。遗憾的是,该寺后为黄河水冲毁,早已荡然无存。今人于银川东一高土台处发现有不少西夏时代的砖、瓦等建筑材料。此地抑或为高台寺旧遗,亦未可知。
元昊殁后,西夏佛教继续发展。夏毅宗谅祚(1048~1068年在位)生母没藏氏虔信佛教。史载:
没藏氏好佛,因“中国”赐《大藏经》,役兵民数万,相兴庆府西偏起大寺,贮经其中,赐额“承天”,延回鹘僧登座演经,没藏氏与谅祚时临听焉。[20]
承天寺的规模似乎比高台寺还要大一些,先后动用“兵民数万”。根据当时人所撰《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碣铭》的描述,史金波先生将其兴建时间考订在天祐垂圣元年(1050)三月至福圣承道三年(1055)十月前后之间,历时五年半。[21]可以信从。该寺在元代香火仍盛,著名回鹘航海家亦黑迷失于延祐三年(1316)给全国一百大寺看经布施时,“宁夏路番众承天寺”即名列其中。[22]同时见列的还有“宁夏汉家寺”。说明承天寺当时仍为番人(即西夏遗民)的寺院。该寺遗址尚存,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所在地,存留有著名的承天寺塔(明清时期修复过)。[23]
上述记载表明,元昊、谅祚父子统治时期,西夏佛教发展甚速。宋朝于1031至1073年间曾先后6次给西夏颁赐《大藏经》,其中4次都发生在元昊、谅祚时期。由于当时仅有《开宝藏》刻印出来,故宋朝6次所颁均为《开宝藏》无疑。为储存这些经藏,西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高台寺和承天寺,并组织回鹘高僧于寺内展开翻译活动。
回鹘历史悠久,先游牧于蒙古草原,后定居于西域与河西走廊一带,故其文化兼有草原型与农业型的双重属性。这一特点使其在中原农业文明向北方草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