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白居易“毡帐诗”与唐朝
敦煌学与唐史研究
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渤海与唐朝押蕃使关系述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
唐宋历史观与唐宋史研究
商品经济与唐宋专卖制度
最新热门    
 
疾病与唐蕃战争

时间:2009-7-24 13:48:47  来源:不详
这次战役失利的主因在于主帅任非其人,李敬玄本是文臣,不谙戎马,但是却被刘仁轨恶意推荐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旧唐书》卷81《李敬玄传》:
调露二年(调露二年是公元680年,当为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吐蕃入寇,仁轨先与敬玄不协,遂奏请敬玄镇守西边。敬玄自以素非边将之才,固辞。高宗谓曰:“仁轨若须朕,朕即自往,卿不得辞也。”竟以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率兵以御吐蕃。
实战中,李敬玄怯懦畏敌,导致前军战败,幸亏黑齿常之率敢死队夜袭敌营,才使得敌人自相混乱,避免了唐军全军覆没的惨剧。所以笔者认为,主帅的人选不当是战败的主因。
但是,高山(原)反应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先来看这支部队的组成,上引《旧唐书·吐蕃传》已经说得很明白,由“关内、河东及诸州骁勇”组成,也就是说几乎全部来自于低海拔的内地。其中绝大部分应该属于“初上高原者”,此种人群最容易发生高山(原)反应。那么这次战役发生在什么地点呢?《旧唐书·吐蕃传》说“战于青海”,也就是说在青海湖附近发生的,不过这个地点说得还是有些模糊,根据前引史料,刘审礼部与吐蕃军队率先接战,战败后,李敬玄是“收军却出,顿于承风岭”,也就是说是撤退到承风岭的。吐蕃在西,因此可以断定刘审礼战败地点在承风岭以西。对于承风岭的所在,严耕望先生认为“约今贵德峡稍南或即千户庄”[37],唐军一定是由此前出,前军战败后回撤到承风岭的,换句话说主要战斗地点极可能在青海湖偏西南。
青海湖湖面海拔3196米,属于高山(原)反应发作地带。其周边地区只有东边河湟谷地海拔比湖面低,其余地方只高不低,因此可以断定刘审礼部战败地点海拔至少在3200米以上。前文已经说到,这支唐军基本全由内地人组成,由海拔2300米左右的鄯州前出至海拔3200米以上地区作战,海拔快速升高近千米,而且大敌压境,肯定也没有习服高原环境的足够时间,所以其战斗力被高山(原)反应削弱是毫无疑问的。
至此,八年之间,唐军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以惨败告终。高山(原)反应束缚了唐军的手脚,相反吐蕃军队却可以纵横驰骋于高原之上。唐朝君臣对此十分无奈,青海战役结束后,高宗曾经问策于群臣,给事中刘景先说:
攻之则兵威未足,镇之则国力有余,宜抚养士卒,守御边境。 [38]
群臣多附和这个观点,可见两次战败已经使唐君臣深刻地意识到消灭吐蕃是不可能的。由此一直到天宝十二载(753)以前的近百年时间里唐军在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所发生的一些战役只是战略防御下的局部战斗,唐军在青藏高原上的主要使命是保住河湟谷地,不使吐蕃居高临下切断河西走廊。而在其它地方,例如西域以及剑南道,双方进行的是频繁的拉锯战,互有胜负。这说明,在低海拔地带,吐蕃对唐朝的军事优势是会打折扣的。
仪凤以后,双方又进行了多年的战争,那么是不是每逢高原作战则唐必败、吐蕃必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强调高山(原)反应的影响,并不在于其能否决定每次战斗的胜负,而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面已经分析过的大非川战役和青海战役,这两次战役给了唐方很大教训,决定了很长时段内唐在青藏高原上的战略守势;二是唐蕃在青藏高原上边界的划分明显受到了海拔高程的影响(今川青交界地带也是唐蕃角逐的战场,这里也存在海拔问题,但是又有与青海不同之处,后文有论述),下面我们就对第二点展开论述。
关于双方在青海湖周边地区的争夺,前人论述颇多,此不赘举。如果我们从宏观角度来看一看,就会发现这些争夺其实基本上都在围绕着青海湖和赤岭(今日月山)而进行。例如九曲之地的明争暗斗是一大热点,而此地按照佐藤长先生的观点当是今青海南山发源的、经今共和县流入黄河的乌兰布拉克河(红泉河)谷[39],在赤岭以西。石堡城的争夺又是一大热点,而此地按照严耕望先生以及陈小平等先生观点,在今石城山[40],位于赤岭以东。唐在青海湖、赤岭以东设立了许多军镇,吐蕃则在青海湖以西、以北设立军镇以针锋相对;唐在青藏高原上统治中心是河湟谷地,而吐蕃在这一带的统治中心则在隔青海湖遥相望的今茶卡盐海。唐在青海湖中龙驹岛(今海心山)设军驻守,打破双方既定格局,因此吐蕃必拔之而后快。尤可注意者,双方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在赤岭立碑划分界限,明确标明了双方在青藏高原上的势力范围。虽然没过多久边衅再起,赤岭碑亦被毁,但是此事依旧具有符号上的象征意义。立碑前,唐朝曾取得了对吐蕃的一系列胜利,例如开元十六年(728)秋之渴波谷、祁连城战役,开元十七年(729)之石堡城战役等,正是这些胜利迫使吐蕃与唐朝约和。而唐朝虽然挟战胜之威,但是也只满足于赤岭为界,足以说明这些战役与其说是唐军的战略行动,不如说是为了巩固自己在河湟谷地的存在而进行的积极防御战略下的战役战术行动。更说明此时唐依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