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白居易“毡帐诗”与唐朝
敦煌学与唐史研究
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渤海与唐朝押蕃使关系述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
唐宋历史观与唐宋史研究
商品经济与唐宋专卖制度
最新热门    
 
疾病与唐蕃战争

时间:2009-7-24 13:48:47  来源:不详
》:“(贞元)二年(786)冬,吐蕃大将尚结赞陷盐、夏二州,各留兵守之,结赞大军屯于鸣沙,自冬及春,羊马多死,粮饷不继。德宗以燧为绥银麟胜招讨使,令与华帅骆元光、邠帅韩游瓌及凤翔诸镇之师会于河西进讨。燧出师,次石州。结赞闻之惧,遣使请和,仍约盟会。”这里只说“羊马多死”,而《册府元龟》卷980《外臣部·通好》记载此事时则云:“(马燧)次石州,时将(宋本《册府元龟》无“将”字)吐蕃深入、人马疾疫,渠帅论颊热因退(宋本《册府元龟》作“燧”,恐误)”,可见瘟疫不仅波及牲畜,吐蕃军队本身亦未能幸免,我们注意到,这个时候已经是暮春[59],不能不让我们怀疑这次瘟疫实际上是吐蕃人不耐内地炎热的结果。
通过上述蕃、汉两方面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来,吐蕃人夏季作战往往不利。由此我们可以说,高原高寒气候塑造的独特体质造成吐蕃在战略方面的某种被动,他们对唐境(尤其是内地)的攻击往往是一种“短促突击”,快进快出,无法站稳脚跟。与此相关的还有“防秋兵”的问题。防秋兵专防吐蕃秋季入寇,一般观点认为吐蕃之所以每每此时入寇是因为秋高马肥,而且唐境内农作物成熟,可以大大抢掠一番,这些当然都是对的,但是笔者认为应该把吐蕃人畏惧炎热的因素也考虑进去,对于吐蕃人来说,秋高马肥、有农作物可供抢夺、又能避开炎热天气,是一个一举三得的事情。而唐朝防秋兵一般来自河北、河东、淮南等地,秋来春去[60],大概也是由于吐蕃军队春季(尤其是暮春)入侵可能性很小的缘故。
2.关于吐蕃在剑南道的势力拓展。前面的论述中,基本没有述及当时另外两个唐蕃战争战场——西域与剑南道。关于西域的问题,由于主战场是在第二台地而不是第一台地青藏高原上,所以本文没有多着笔墨,关于唐蕃在那里的争夺王小甫先生《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已有论述,此不赘言。关于剑南道的问题则拟略加讨论,原因是在这个地区唐军固然要受高山(原)反应困扰(主要在今天四川西北部地区),而吐蕃军队也深受蜀地炎热气候之害。
剑南道西部与吐蕃接壤,安史之乱前双方主要在今川西高原东部展开争夺,而川西高原实际上就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这里情况和前文所述双方围绕今日月山——拉脊岭所进行的争战一样,双方对峙于第一、第二台地交接处,个中原因有与青海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唐军受到了高山(原)反应的束缚(比如前引郭虚已墓志)。而不同之处在于——吐蕃军队同时惧怕高原下四川盆地炎热潮湿的气候。这里的气温与青藏高原相比有天壤之别。
安史之乱后,吐蕃对唐已经占据全面优势,但在剑南道的发展却很不顺利,孙樵《书田将军边事》[61]:
广德、建中间,西戎两饮马于岷江。其众如蚁,前锋魁健,皆擐五蜀(《唐文粹》作“属”)之甲,持倍寻之戟。徐呼按(《唐文粹》作“接”)步,且战且进,蜀(《唐文粹》下有一“兵”字)遇斗,如值横堵,罗戈如林,发矢如蝱,皆折刃失(《唐文粹》作“吞”)镞,不能毙一戎,而况陷其阵乎?然其戎兵践吾地日深,而疫死者日众,即自度不能留,亦辄引去。故蜀人为之语曰:“西戎尚可,南蛮残我。”
蜀人之所以有“西戎尚可,南蛮残我”的民谚,就是因为吐蕃军队惧怕炎热,在剑南道不能持久作战,故其人虽健、戟虽利却不能长久为蜀地之患。而南诏军队由于习惯炎热气候,所以能够在蜀地持续作战,对蜀地的威胁比起吐蕃要大得多,因此南诏能攻克成都,而吐蕃军队却没有这样的战绩,相反还往往失利,《旧唐书》卷122《崔汉衡传》:“时(指建中三年,782)吐蕃大相尚结息忍而好杀,以常覆败于剑南,思刷其耻,不肯约和。”鼎盛时期的吐蕃面对急剧衰落的唐朝却常常覆败,我们不能不从剑南道的炎热气候与吐蕃人的惧热体质方面找原因。同样的,《新唐书》卷158《韦皋传》云:“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韦皋的功勋岂止“为西南剧”,假如这些战绩没有夸大成分的话,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这首先当然要归功于韦皋的精明强干,但是如果没有炎热气候的帮忙,取得这样战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相比西域和陇右而言,安史之乱后吐蕃在剑南道的进展十分有限,建中四年(783)正月,唐蕃于清水盟誓,划定边界,誓词云:“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又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62]我们可以注意到,尽管有一些战略据点易手,但是总体来说剑南道疆域变化比起安史之乱前不是很大,基本仍然以第一、二级台地分界线为边界。足以证明吐蕃在此地发展不利。林冠群先生曾经说:“吐蕃的对外发展,仍有其限制。由于其高原人体质的关系,不适于低湿闷热气候的环境。因此向四川的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