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史学史研究的过去与未来
白寿彝的治学经历及其史
史学史三题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
最新热门    
 
人学史观视阈下的中西大分流——对“为什么江南不是英国”之新思考

时间:2009-7-24 13:50:04  来源:不详
史大变局。
真正的“大分流”是从1644年开始的。这一年英国中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正在推进之中,到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后,历史便大踏步地前进;而1644年中国则发生了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浩劫,从此中国历史便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专制、暴虐和恐怖的时代。从晚明开放海禁、允许民间自由贸易向着清政府禁止和限制民间外贸活动的倒退,从晚明市民社会的萌芽向着清政府全面扼杀结社自由的倒退,从崇祯皇帝确立“朝廷不以语言文字罪人”的原则向着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的倒退,满清政府几乎把中国人民的一切自由权利剥夺殆尽,历史也就无情地把中国抛在了英国后面。具体地说,江南之所以不是英国,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文秉:《定陵志略》卷五《地方激变》,北京图书馆藏旧抄本。
    ②  舒小昀:《分化与整合:1688~1783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③  杨彝:《复社事实》,转引自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7页。
 
    1.满清的血腥征服造成了汉民族先进生产力的大破坏,严重摧残了江南的市场经济。
    满清军事贵族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对汉民族的征服,完全不是如当今某些历史学者所说的“得人心”。事实恰恰相反,民族征服的实现完全靠的是血腥杀戮。对于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要做具体分析的。有凭借疯狂杀戮而夺取政权者;有失去人心而凭借恐怖主义使皇权苟延残喘者。清朝的建立和延续,主要就是靠这两种手段。
    1645年清军在征服北方中国后,开始征服江南。5月20日攻克扬州后实行屠城,80余万男女老幼惨死于清军的屠刀之下。6月1日清军趁大雾夜渡长江,6月8日占领南京,27日占领苏州,7月6日占领杭州。在清军征服江南的过程中,发生了“嘉定三屠”,以及江阴、昆山等地的屠城惨剧。至于在江南各地人民的民族保卫战争中壮烈牺牲和被清军捕杀的志士仁人更不知有多少。在这场野蛮的民族征服战争中,江南市场经济遭到了灭顶之灾。
    康熙皇帝镇压南方汉族人民的反抗,再一次重演了1645年清军下江南时的暴行。目击者张远写道:“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之变,生灵涂炭……女子为尤惨。楚蜀两粤,不可胜数。以余所目击耳闻者,独浙闽江右。其死于锋镝、盗贼、饥饿、损伤、老弱废疾者不具论。其姿容少好,骡车马背辇之而北者,亦不具论。惟其弃载而鬻之者,维扬、金陵,市肆填塞……累累若若,若牛豕然,不可数计。”①康熙的这一次血腥征服,南方各省的汉族男子被大批屠杀,扬州和南京的街市竟成了清军把各省妇女当做“羊豕”一般贩卖的人肉市场,刚开始恢复的江南经济再次受到了严重摧残。江南民穷财尽,花凋月残。所谓“康熙盛世”时,江南市民阶层却过着饥寒交迫、卖儿卖女的痛苦生活②。
    2.禁止或限制民间对外贸易,特别是实行思想学术文化上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军入关后40年,一直坚持“片板不准下海”的禁令,顺治十八年(1661)下迁界令,用焚烧房屋和屠杀的手段,强迫沿海六省的居民内迁30~90里;又用把沿海岛屿的居民强行赶下海的手段迫其内迁,以至溺死者无数。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在荷兰殖民者协助下攻克台湾后,方才允许浙、闽、粤三省百姓进行海上贸易。然而对于清政府来说,经济是为政治服务的,为了政治需要既可以致力于发展经济,也随时可以牺牲经济。在1650年英国议会颁布体现自由贸易精神的《航海法案》后六十七年即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廷也颁布了一个所谓“商船出洋贸易法”,规定除日本外,禁止通南洋,禁止多携米粮,禁止卖船外国,禁止居留国外,禁止逾日不归(须由亲属邻里担保),并收缩沿海通商口岸。在这种极为严苛的法令下,民间的海上贸易实际上是被禁止了。
当17~18世纪英国人致力于开拓海外殖民地,并以海军保护本国商船的贸易活动和海外侨胞利益的时候,康熙、乾隆却在为海外华侨被西方殖民者屠杀而幸灾乐祸。1686年西班牙殖民者屠杀马尼拉华侨时,康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