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之一)

时间:2009-7-24 13:50:46  来源:不详
博士论文的热门选题。在日本和港台地区,太平天国史研究也同样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1958年和1962年,简又文的两部巨著《太平天国典制通考》、《太平天国全史》相继在香港问世,尤为引人注目。太平天国史研究此时已真正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热门学问。

  就中国大陆而言,太平天国史研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唯物史观的正确引导,文献史料的大量编纂出版,当时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及史学工作者自身的不懈努力。不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也有偏差,主要表现为在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时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一味地美化太平天国。当然,正值幼年的新中国历史科学此时仍处在摸索阶段,出现上述偏差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一些学者当时已不同程度地对此有所省察。曾有学者明确指出:“在太平天国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关于这次革命性质的讨论中,发生过个别历史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牵强比附使之从属于自己的成见的现象。这种做法同以理论指导历史研究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无疑应当及时纠正。”(注:靳一舟:《太平天国研究述评》,《历史研究》1961年2期。)

  围绕常熟《报恩牌坊碑》所展开的讨论也说明了这一点。该碑建于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年),其序文有云:“禾苗布帛,均出以时;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平租佣之额赋,准课税之重轻。春树万家,喧起鱼盐之市;夜灯几点,摇来虾菜之船。信民物之殷阜,皆恩德之栽培。”一些论著据此来比拟太平军占领苏南后民众安居乐业的情景。1957年,祁龙威根据《自怡日记》等新史料,撰文对此提出质疑,指出当时的常熟实际上被钱桂仁、骆国忠等叛将所控制,他们密谋叛变,对农民横征暴敛,导致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他们为李秀成立碑只是为了掩饰其阴谋,碑文所描述的太平景象不过是一幅虚构的假象。作者批评了这样一种偏向,即“对凡是有利于太平天国的资料,不论它是否真实,便一律当做可靠的根据,而把它渲染起来;凡是和这个观点相反的,便当做‘地主阶级的污蔑’而在排斥之列”(注:祁龙威:《从〈报恩牌坊碑序〉问题略论当前研究太平天国史工作中的偏向》,《光明日报》1957年5月23日。)。祁文引起了史学界又一场延续多时的争论。学者们在对该碑内容的具体理解上虽然不尽一致,但这场争论所揭示的理论问题无疑是重要而又及时的。

  不幸的是,这一在摸索中前进的良好势头很快便被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所打断。

    曲折乃至倒退时期(1964—1976年)

  在被俘后所写的亲笔“自述”中,李秀成明显流露出乞降求抚之意。李秀成此举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令人究竟应如何评价?这是史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在1951年初版本《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一书中,罗尔纲提出一个假设,认为忠王此举意在效仿蜀汉大将姜维伪降钟会故事,以图恢复太平天国。在1957年出版的该书增订本中,他又略做修正,认为忠王此举目的有二,即“保存革命实力”和“希望反动统治者能同人民一道去反抗外国侵略”。1959年,赵矢元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伪降”一说不能成立,强调李秀成“承认太平天国革命已经失败,消失了对革命前途的信心,要求曾国藩招降他的部众,表示了严重的动摇和妥协,这也是应该承认的”(注:赵矢元:《评〈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增订本》,《历史研究》1959年3期。)。1961年, 苑书义也撰文指出,李秀成此举是对革命前途丧失信心和对封建势力产生幻想的表现,其性质是“妥协投降”。作者同时指出,“由于他并非想入伙为盗,加上乞降未成,招降未就,和临刑时表现尚好,所以还不应以叛徒论处。乞降固然给他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污点,却不能改变他对太平天国的巨大贡献依然是其一生主流的这一事实”(注:苑书义:《略论农民革命英雄李秀成》,《北京日报》1961年9月7日。)。

  然而,这种正常的学术争鸣并未能持续下去。1964年,戚本禹等人断言忠王不“忠”,其自述“是一个背叛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自白书’”,并打着揪“叛徒”、彰“气节”的旗号,发起了一场批判李秀成的政治运动。这场学术界的政治风波遂成为十年浩劫的先导。极左思潮的泛滥给太平天国史研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画等号。在学术问题上见仁见智本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在批判李秀成的运动中,对李秀成持肯定态度的学者竟被视做“站错了立场”,单纯的学术问题被无端上升为政治问题。罗尔纲因坚持认为李秀成此举是“苦肉缓兵计”而受到冲击;苑书义、茅家琦、祁龙威等学者不同意戚本禹全盘否定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