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
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
晚清:制度缺陷是贪污成
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
试论晚唐五代的客将、客
晚清官员贪污的特点与根
再论晚唐五代的“地子”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论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对外
50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
最新热门    
 
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筹措

时间:2009-7-24 13:51:08  来源:不详
,因筹集到的路款太少,又增加租股,“每纳粮一石认股银五两,纳粮一斗认股银五钱,纳粮一升认股银五分”[①j]。然而,因云南频遭荒旱,很多人请缓征租股。到1911年,征集到的租股及盐捐、开办彩票等资金292万余两。但是,终因工程困难,路未修成。1910年左右,云南官绅已频频向清政府请款,并呼吁把滇路收归国有了。
  有的学者把依靠强制征集铁路资金的方法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有的则认为其资金不能算作纯粹商股。我们姑且不论其性质如何,单从强制征集资金这一点,就说明竭泽而渔的集资方式是不可能使铁路建设有什么大的成就的。
  第四类:桂、黑两省。这两省民众贫困,无法征集路款,但是鉴于其它省大多掀起修路热潮,故而才有修路举措,不过动用的是官款。广西动用溢收捐款100万两,但始终没有修成铁路。黑龙江省拨荒价银100万两,修筑了齐齐哈尔至昂昂溪22.5公里轻便铁路。
  第五类:赣、豫两省铁路。最初以自办名义兴修,后因资金困难,公司不得不借用外资。赣路公司计划把省内几大铁路先干后支次第完成,并确定先筑九江至南昌段,然而经过多方筹措,却只收到银100万两左右。由于资金困难,无法动工,公司不得不决定借用外资。当时正值拒款高潮,公司只好采取隐蔽的方式借入日本资金100万两。1906年底借入日本资金后,公司才开始进行大规模勘测,至1911年7月,九江至德安线(52.7公里)通车。
  河南省情况与江西省类似。1907年,洛潼铁路公司预定招股3000万元,利息7厘。开办两年,认股者尽管不少,然大多未缴,到1910年,总计收银154万元,与洛潼线所需相差甚多。公司另谋筹款途径,向隶属陆军部的公益银行商借200万两。其实这笔资金是日本提供给公益银行的。正是在借入这笔资金以后,洛潼铁路才正式开工,建成35公里,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路工中止。
  综观各省铁路公司,筑路成果不大。据统计,到1911年,各省铁路筑路总长度为676.2公里(其中包括借入外资的赣路和豫路),仅占当时全国铁路总长度的7.03%。究其原因,除了各省划疆而治,互不联合;办理不得其人,官绅把持;公司内部纠纷太多等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不足。铁路建设需要以实力做后盾,“所谓实力者,则资本是也”。没有资金,再庞大的铁路计划也是一句空话。
  收回路权运动初起时,调动起全国各阶层的热情,人们都希望能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愿意自己筹资完成铁路建设。史学界对这场运动也大多予以肯定。然而,从其结果来看,这场运动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各铁路公司虽然都规定了优厚的吸收资本条件,股息比同时期议借外国资金的利息都高。然而“铁路招股之难,除广东粤汉外,此外各省商办之路,鲜有不见为难者”[①k]。招股困难的原因,除了由于清政府腐败,并非所有可能投入路政的资金都投入铁路建设以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当时国力衰弱,人们无力筹集起巨额资金。正是在资金难集的情况下,赣路、豫路打破原定宗旨,被迫招集外资,而大多数铁路公司则陷入资金困境之中。这也就说明,仅靠政治热情和宏伟计划并不能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所以,在肯定群众投资热情的同时,又不能不承认,就实际的铁路建设而言,自办铁路运动是一场失败的运动。

 四


  尽管在各省掀起自办铁路高潮时,清政府给予了支持,但是到1908年前后,其政策开始发生变化,转而支持借债造路主张。在统治阶级内部,张之洞、袁世凯等人针对各省自办铁路的困难状况,提出“造路不如赎路”的主张。他们认为,既然本国资金困难,建路需时较长,且糜费较大,倒不如借用大宗款项建路。张之洞在受命与英德交涉津镇铁路借款合同时,就曾致电袁世凯,“此约难废,固不待言。然鄙意谓与其造路,不如赎路。盖此路若归绅商自办,十年亦难成功。一无款,二乏人,三各有争心,不能划一,四糜费太多。何若听英、德代修,指刻期告成之路,招本稳利丰之股,一举赎之,岂不至易、至简、至稳、至实哉。”[②k]袁世凯也认为,“以筹储之款为赎回之资,宽以十年之期,加以积存之余利,在三省绅民筹款不至为数过迫,为数又可较省,而得收全部,无异自造;既纾民力,仍保路权,诚所谓造路不如赎路者。”[③k]张、袁等人之所以主张利用外资筑路,一方面是由于列强要求向中国输入资本,他们担心引起国际交涉,屈服于这种压力;另一方面,也是鉴于中国国力衰弱,资金难集。利用外资不失为目前可行之法,故而提出“造路不如赎路”的主张。
  1908年前后,利用外资的内外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