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范仲淹与江南士人交游研
范仲淹与范氏义庄
最新热门    
 
范仲淹與范成大

时间:2009-7-24 13:51:13  来源:不详
歷史意義的一次全面政治改革,是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遠大抱負的一次可貴實踐,其功績永垂史冊。慶曆四年八月至五年元月,仲淹被命宣撫河東、陝西,在秋冬季節,先後行經今山西及陝西的一些地區,在宋代為交通未便、備極艱辛的極邊地區。就在仲淹黽勉王室,艱難跋涉之際,王拱辰等策劃了“奏邸之獄”,將蘇舜欽等改革派新進英銳“一網打盡”,矛頭直指時相杜衍和參知政事范仲淹,范自請罷執政,求知邠州,得到批准。慶曆五年十一月,又詔罷仲淹兼任四路帥臣,以給事中改知鄧州。

慶曆六年(1146)起,范仲淹在鄧州渡過了三年一生中難得的愜意時光。解除了機政和邊防重任的范仲淹,在鄧州這一風光秀美的重鎮,在“幕中文雅盡嘉賓”[15]和諸子隨侍的親情中優閑度過了鄧州之任。在這裏,他的曹氏新夫人還生下了季子純粹,後來成為蘇軾的徐州僚友,他請蘇軾寫下了《范文正公文集序》。仲淹在鄧州,營造百花洲、重修覽秀亭,既是對前任、同年謝絳的憶念,又把這風景如畫的園囿辟為公園而與民同樂。仲淹在鄧州迎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創作高潮,其傑作《岳陽樓記》及許多詩文均寫于鄧州。他還興致勃勃參加了祠風師、賀瑞雪等民俗活動,祈求農業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每到一地,他總把民眾的疾苦安危放在首位。所以當他任滿時,鄧民遮道,仲淹也頗願留任,遂得再任。范仲淹身後,鄧人在州治建“景范樓”,在百花洲建范公祠,紀念這位名臣在鄧州留下的政績與遺澤。

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移守東南重鎮杭州。在赴任途中,他最後一次在鄉郡姑蘇逗留,決定創辦范氏義莊。作為元老重臣,這年七月,又擢官禮部侍郎。儘管他未能如宋賢守白居易、蘇東坡那樣在美麗的西子湖畔留下令人讚歎的白堤、蘇堤,但他首創的救荒模式,卻在中國經濟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皇祐二年,兩浙路爆發大饑饉,杭州災情尤重。仲淹一改開倉濟民,賑濟流亡的常規辦法,而是縱民出遊競渡,力倡公私興工造作,獨創以工代賑,募民興利的救災新模式。另外,他又抬高糧價,廣泛吸納糧食湧向杭城,導致糧價大幅回落和人心穩定。這種擴大消費,刺激生產,增加就業機會,興辦公共設施和工程項目,組織災民自救;與運用價值規律調節糧價雙管齊下的高明措施,保證了杭州“民不流徙”[16],安然度荒。皇祐三年,范仲淹移知青州,與富弼交政後,又逢河朔饑荒,范又成功地將這種管子發明的輕重之術發揮到極至,一舉三得,既平抑糧價,又免支移之苦,還幫助州民渡過青黃不接的艱難時光。這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過人膽識和行政智慧。可惜,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公元1052年6月20日),這位傑出的政治家在移守潁州的途中病逝於徐州。范仲淹“智謀過人遠甚”,“文武兼備” [17],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方面,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即使在擔任地方官的時候,也是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又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教育事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18],居無定所,臨終又《遺表》一言不及私事。他不凡而短促的人生,譜寫了“先憂後樂”的時代樂章。

 

(二)

 

范仲淹生前故後,士大夫對他表示了一致的推崇,絕非偶然。王安石譽之為“一世之師”,“名節無疵” [19],司馬光稱其“前不愧于古人,後可師於來哲” [20];黃庭堅論定為“當時文武第一人” [21],王十朋更褒為“此志此言高孟軻”,“見公端似見周公” [22];朱熹也評為“本朝第一流人物”;元好問亦推為“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23]的聖賢。范仲淹的影響,也超越了時代和國界,如日本著名景觀“後樂園”,即由朱舜水取范仲淹名言而命名。近代以來,范仲淹研究成為一門顯學,絕非偶然。范仲淹憂先樂後的風范,剛正不阿的品格,自強不息的意志,愛國憂民的信念,淡泊廉素的作風,泛愛樂善的胸懷,博聞廣知的學識,文武全才的智慧,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構成了他“粹然無疵”的完美人生。

范仲淹留給後人的學術論著、詩文不算很多,但其影響卻歴久而彌遠,深刻而驚世。趙宋王朝雖然在內憂外患中支撐了三百二十年,但卻創造了封建時代最為興盛的精神文明,在當時世界也居領先地位。朱熹已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