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
唐宋时期的畬田与畬田民
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作物和
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
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
唐宋时期信用业的发展
最新热门    
 
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时间:2009-7-24 13:51:19  来源:不详
制了入学的机会;带头
修建和布施地方的佛寺、道观以及地方祭祀的庙宇。他们参与、有时则是领导着私人组建的自卫队伍,在征税和组织劳役中扮演领导的角色,
在饥荒的赈济中做主要的贡献,用法律来解决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的争端。⒂他们对家族组织的改革有各种各样的建议,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促
进后代子孙延续家声,提高社会道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根据家族的理想来修正性别角色。⒃这不是一幅平民崛起的社会画面,而是关
于一个精英阶层的描述,这个阶层基于地方,组成这一阶层的家族在想办法使自己不至于在社会流动中中落,这种中落来自不能代代为官、以
及祖业被分割的压力。
在经济史方面,传统的意见认为,宋代的商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个看法已被普遍接受,还很少有人提出挑战。地方精英的存在当然一
定与此有关,因为没有更大的财富,就很难支撑地方精英家族持续不断的发展。Richard Von Glahn)曾经言之凿凿地认为,私人市场是经济增
长最终的动力。⒄正像Paul Smith所指出的,在十一世纪晚期,国家的“官僚资本家”以一种刺激经济越来越活跃的方式来利用国家制度,即
使他们的剥削最终对私人经济是一种毁灭。⒅HiZh Clark对福建的研究表明,在宋代对外贸易已经能够帮助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⒆
在政治史方面,学术研究已经从对皇权独裁的研究,转向关注十二世纪更重要的“制度”发展:十一世纪的偶像是在政府中积极有为、热衷干
预世事的人,他们一方面寻求从物质上、社会上和文化上改变社会,一方面增长国家的“财富与权力”,在十二世纪这种偶像遭到排斥。⒇这
是由于与王安石联系在一起的积极有为的政府其为政之道的失败,以及替代国家激进主义的种种做法的出现,这些做法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21]近来关于官僚制、法律制度和对外关系的研究,没有提供任何佐证来证明唐宋转型是独裁统治的结果。[22]宋代君主与官僚之间的距离比
唐代要大,但皇帝更加孤立也是事实。实际上,权力经常被宰相所掌握。[23]
宋代留给后代的是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相对于人口的增长,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变小了,与唐代政府在土地、劳力和贸易等方面所拥有的权力
相比,它的权力变弱了。晚期的中华帝国是以“小国家”为标志的,使这种情况成为可能的,是强大的地方精英的存在,他们保持着与政治秩
序的文化联系。从长远来看,中央政府不能取消地方精英所处的中介立场,他们处在从事生产的平民和地方上中央任命的权威之间。在南宋,
要臣(Leading offi- cials)鼓励地方的士人(即精英分子)成为负责地方社区之社会与道德状况的领袖。地方的精英家族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对地
方政务非正式的参与合法化,他们篡夺了地方政府的特权,或填补了有为的政府在退缩后留下的空间。到十二世纪末,那些最热心建立一个理
想社会的人,不再确信单单靠政府能实现这个理想。[24]

注释

⑨ 我提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Ray Huang,1587:A Year of No signifcance)和伊懋可《中国过去的模式》(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提供了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我这样说,也许要把他们放到一个自己不可接受的环境中。伊懋可认为在中世的革命之后(十四世纪末完

成),出现了停滞,他把这种停滞归因于新儒家从思想上阻碍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制度不能保护剩余价值(这反过来与技术的状态有关)。

而黄仁宇揭示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制度如何能够维持王朝的运行,但认为它不能产生为现代性所必需的制度,渚如像解决国内争端所需的法律制

度。当然有更多的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西方比其他地区更富强。最近的一些例子包括:Alfred w.Crosy,《现实性的尺

度:量化与1250—1600年的西方社会》(The Measure of Reality:Quantificarton and Western Society 1250—1600,Cambridge[England]

;New YorK,NY,USA: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1997);E.L Jones,《重现的增长:世界历史中的经济变化》(Crowth Recur- ring

;Econorngic Change in World History,Oxford:Clarendon Ptess;New Yo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