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建中之政

时间:2009-7-24 13:51:20  来源:不详
>定,唯是先帝法度政事当持守。”曾布反驳:“事止有是非,若所持守,于公议
为是,孰敢以为不然。”③仅此寥寥数语,并未行诸文字。至于曾布“议以元祐
、绍圣均为有失,欲以大公至正,消释朋党,明年改元为建中靖国”,④已是后
来的事。可见,建中之政的构想由韩忠彦最早提出,并作了具体的阐述。他的《
陈四事·去疑似》当属向太后为建中之政定调的主要来源和依据。
  当时大政方针,暂且不论对错,出自韩忠彦者为数不少。如边疆政策,韩忠
彦在《陈四事·息用兵》中建议:“罢进筑之兵,以休息中外。”于是,元符三
年四月,放弃鄯州(治今青海西宁);建中靖国元年(1101)三月,退出湟州(
治今青海乐都南);同月,知鄯州王赡除名勒停,配昌化军(治今海南儋县东北
);知湟州王厚责授贺州(治今广西贺县东南)别驾,安置郴州(今属湖南)。
⑤又如如何处置章惇及其同党,蔡卞城府很深,外号“笑面夜叉”。①人们常说
:“谋发于蔡卞之心,事成于章惇之手”;②“惇迹易明,卞心难见。”韩忠彦
主张:“先逐(蔡)卞,则国是定矣”,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智慧。曾布完全赞同
:“(蔡)卞既去,(章)惇亦不能害政矣。”徽宗称“甚善”,向太后“深然
之”。再如怎样对待所谓“元祐人”,韩忠彦认为:“元祐生者已被恩,而死者
殊未甄复。”由他“拟定一指挥”,徽宗“如所指,批降付三省。” ③于是,在
元符三年二月恢复范纯仁、刘奉世、吕希纯等20余名生者的官职之后,五月又追
复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等33名死者的官职。 
  与“天下事多决于(曾)布”的通常说法相反,当时有人认为:“曾布当轴
,唯自营,于国事殊无可否。”④将曾布视为明哲保身之辈,至少不完全是事实
。如向太后同听政,究竟应当按照真宗刘皇后的天圣故事,还是仿效仁宗曹皇后
的嘉祐故事?如照前者,则“五日一垂帘,同听政”。其他宰执不置可否,主张
:“具此二次故事禀承。”唯独曾布颇有承担精神,他说:“今上长君,岂可垂
帘听政?当从吾等所请,如嘉祐故事施行。”⑤于是,向太后“不御殿,百司不
奏事,不立生辰节名,不遣使契丹。”⑥又如请求贬黜蔡京者虽多,但以曾布态
度最坚决,不惜触怒向太后。元符三年十月,蔡京终于贬往外地,看似出自言官
弹劾,实则由于曾布恳请。再如如何防范蔡王赵似,曾布指出:“今日陛下于蔡
邸,尤当留意防检,使不陷于有过之地。”并提出了既具体又有效的建议。此外
,曾布一再告诫徽宗:“陛下践祚之初,中外观望,凡号令政事,进退人材,不
可不慎。” ⑦并“数至上前留身”,与徽宗密议朝政。韩忠彦很眼红,只能以“
宰相自有体”,不做“又一曾子宣(曾布之字)”⑧自慰。曾布的官职毕竟比韩
忠彦低半格,何况韩忠彦又是“帘中所信”,就施行建中之政的作用而言,至少
在向太后垂帘期间,曾肯定不如韩,但也绝非“于国事殊无可否”。 此说与所谓
曾布“无震主之功而有震主之威”,①各走极端,都不足凭信。

三、亮点:求直言
  曾布作为建中之政的主要参予者,多次当面奉承:“陛下践祚之初,收用人
才,以至号令政事,深合人望。”②不免有歌功颂德乃至自我吹嘘之嫌,但建中
之政确有可肯定之处。徽宗这时面对严峻形势,行事小心谨慎,注意树立形象,
也办了些实事,其目的则在于化权力为权威。他试图给人们留下节俭、开明、爱
民、纳谏的形象。徽宗说:“禁中修造华侈太过,墙宇梁柱涂金翠毛,一如首饰
。又作太虚,华侈尤甚。”月台是哲宗的游宴之所,徽宗“初以其华靡,诏令毁
撤。”③他曾说:“欲用此(指玉盏、玉卮)于大宴,恐人以为太华。”又说:
“先帝作一小台,财数尺,上封者甚众,朕甚嘉之。此器已就久矣,惧人言复兴
。”④可见,徽宗这时处事较慎重,尚能“惧人言”。知开封府吴居厚上奏:“
京城有妄议朝政者,当行止绝。乞增置八厢逻卒。”徽宗问:“及朕躬否?”吴
答道:“虽不敢指斥,然传播朝廷升点,将大有更张。”徽宗说:“如及朕躬,
容取修省。”居然允许臣民议论皇帝,并有引以为鉴之意。徽宗如此开明,为吴
居厚所始料不及,他“惭谢而退”。于是,“罢增逻卒”,⑤“罢延春阁后苑宫
门亲从官四十余人”,“八厢探事绍圣以后添差十六人并放罢”。⑥逻卒扰民太
甚,“士有正论则谓之‘谤讥’,民有愁叹则谓之‘腹诽’。”⑦此举深得人心
,曾布颂扬道:“先朝每深惩指斥者,然杀之不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