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建中之政

时间:2009-7-24 13:51:20  来源:不详
臣,深得民意。据记载,任用韩忠彦等8人的诏令刚下,
“市人雕印出卖,谓之‘快活差除’。”⑤自熙丰以来,政局变幻莫测,新、旧
两党交恶,国无宁日,斗来斗去,谁也难逃挨整的恶运。人们对于党争,普遍感
到厌倦, 而这正是建中之政的社会基础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建中之政可称之
为徽宗的“形象工程”。他这时较谨慎,较节俭,较畏怕“人言”,较俯从公议
,较关心民瘼,势必一时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较为良好的印象。张溥所说,徽宗
继位,“一年之内,获睹清明”,评价颇公允。不过也应正视,徽宗后来的某些
弊政,诸如喜祥瑞、好微行、爱珍禽异兽、奇花异石乃至钳制社会舆论、实行文
化专制之类,这时已初见端倪。丰稷上疏指责:“陛下即位未久,施德日浅,建
宫以宁神,营寺以崇孝,复置御前生活所,以供内庭之用。”并认为徽宗有“好
修造,尚华侈,轻费用,不惜民力”①之嫌。或许应当如是说:徽宗初政确有可
观之处,但并不粲然。王夫之的评价似乎偏高。
  建中之政的宗旨虽是:“政无新旧,唯义理是守;人无彼此,惟贤材当用。
”②然而当时人们的议论以誉元祐而非熙丰为主,贬黜者多是新党中人,升迁者
多是旧党中人。“是时,议者往往指元祐旧臣在廷者太多。”③此后,自徽宗退
位,直至近代,社会舆论的主流同样是誉元祐而非熙丰,建中之政长期受到高度
评价,不足为怪。绍兴八年(1138),翰林学士胡交修在奏疏中说:“韩忠彦建
中靖国初为相,贤誉翕然,时号‘小元祐’。”④宋理宗时,名儒魏了翁评论道
:“徽宗皇帝之初,登用群贤,如任伯雨、陈瓘、龚夬、邹浩、江公望等,凡十
三人,列之要路。……元凶钜恶如章惇、蔡卞诸人悉疏其恶而窜徒之,天下以为
‘小仁宗’。此徽宗初志也。”⑤两种称誉相比较,“小元祐”比“小仁宗”,
更能反映建中之政在一定程度上偏向旧党的事实。其实,“仁宗” 、“元祐”均
非“盛世”、“治世”。
  南宋史家吕中岂止偏爱而已,实属旧党的传人。与上述看法不同,他对建中
之政持否定态度。吕中说:“建中靖国有持中道之说,岂知君子之于小人,固不
当为嫉忿,然决无交和之理。”并抨击建中之政“并包兼容,不分善恶”,不是
“化小人而为君子”,而是“用君子以参小人”。其所谓君子、小人,无非是旧
党、新党的代称。在他看来,“建中末年一变为崇宁”,原因在于“二者并用,
终于君子尽去,小人独留。”吕中的旧党偏见太深,其评论有欠公允。但他提出
的问题:建中之政何以演变为崇宁之政?新、旧两党大体平衡的格局何以被打破
?确实值得思索。其实,当年旧党人士竭力反对“君子、小人杂然并进”,①正
是促成两党平衡格局打破的虽然次要,但也不容忽视的因素。抿曾布记述:“上
践祚之初,深知前日之弊,故收元祐窜斥之人。元祐之人持偏如故,凡议论于上
前,无非誉元祐而非熙丰。故上意愤郁,日厌元祐之党。”②关于建中之政,吕
中还有两段议论,虽具启发性,但不可尽信。
  其一是:“人皆以建中靖国为更化之始时,而不知绍述之诏已下于元符之末
。而禁中之意,曾布、蔡京已知之。”③的确,建中之政并不始于元符三年十一
月下诏改元建中靖国,崇宁之政也不始于建中靖国三年十一月下诏改元崇宁,此
前已在酝酿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行。据曾布记述:“自丰稷而下召还以来,
无不誉元祐而毁熙丰,故上追省愤疾,日甚一日。”徽宗曾对曾布说:“诋毁神
考,第一是丰稷,第二是张舜民。”并多次表示:“忠彦尚能主张韩琦,朕岂不
能主张神宗!”而“韩忠彦、李清臣等犹欲回天,众莫不笑之。”④蔡京在元符
三年,任翰林学士时,“因草制,得进见,数为上言继述事。上尝摇手示京曰:
‘朕尽解此。独母后之意未听,卿姑待焉。’”⑤早在向太后垂帘时,尚书右丞
范纯礼即指出:“上有涵蓄,恐彻帘后,必有所为。”又说:“且看祔庙后,举
措如何,便可见矣。”⑥“祔庙”即将死者附祭于祖庙,此处是指哲宗丧事告一
段落。可见,从建中到崇宁,确实“涵蓄”已久,渊源有自。但吕中所说“绍述
之诏已下于元符之末”,则不可信。当时,向太后一息尚存,徽宗岂敢公然如此降
诏?当年十一月,徽宗又下改元建中靖国诏。前后两月所降两诏,岂不相互牴牾
?吕中此说,分明出自对元符三年十月《诫谕中外诏》的误读。此诏完整保存于
《宋大诏令集》中,因诏令中有“继志述事”四字,吕中便望文生义。诏令强调
“无偏无党,正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