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建中之政

时间:2009-7-24 13:51:20  来源:不详
禁。陛下罢武德侦逻,然亦不
闻有狂言者,中外皆知圣德仁厚。”⑧江公望称赞说:“陛下即政之三日,一切
罢去,天下闻之,翕然归心。”然而只是一时之举,不久“稍稍复置”。⑨徽宗
这时为民所办实事,还有减轻百姓负担。韩忠彦上表:“西方师老而财匮,斗米
至于千钱;北道河溃而民流,十室几于九空。大霈更新而尤多禁锢,宿逋虽减而
尚困追偿。”徽宗采纳其建议,“遂数下赦令,蠲天下逋负。”①但减轻的程度
与实效究竟如何,则不知其详。
  “徽宗初政,纳用谠论。”②建中之政的亮点或许在于“求直言”。向太后
说:“君有争臣,父有争子,怎生少得!”曾布立即称颂:“圣谕如此,天下士
民之福。”并趁机阐述开言路的重要性:“人主盛德,莫大于开广言路,容受谏
争。如此则人敢言,朝廷虽有阙失,无不知者。”他还就如何开言路,提出建议
:“若以朝廷政事为是,即无可论者。既有所论,即必以朝廷所行未是。才说不
是,便以为诋毁,如此谁敢启口?”主张不应动辄以“诋毁”之罪,处罚言者。
向太后“深然之”。③基于上述认识,加之正逢日食,徽宗于元符三年三月,降
《日变求直言诏》。诏称:“凡朕躬之阙失,若左右之忠邪,政令之否臧,风俗
之美恶,朝廷之德泽,有不下究,闾阎之疾苦,有不上闻,咸听直言,毋有忌讳
。”④为了开言路,徽宗还采取了下面两条措施。
  一是慎重选用台谏官。曾布认为:“今日先务,莫如言路阙人。若此地得人
,则耳目浸广,何所不闻。”可是,“台官六员,阙四员;谏官六员,阙五员。
”向太后说:“祖宗设言事官不错,何可阙人如此!”“台谏官阙人不可缓!”
元符三年三月,“诏宰臣、执政、侍从官各举可任台谏官者。”⑤邹浩绍圣年间
任右正言,因上疏弹劾章惇并反对立刘氏为皇后被贬官。徽宗说:“邹浩敢言,
无所不论,须召还乃是。”⑥邹浩一案得以平反,他本人及受诛连者王回等26人
均官复原职。当月,任命龚夬为殿中侍御史,陈瓘、邹浩为左、右正言。史称:
徽宗“方锐意图治,进延忠鲠,(张)庭坚与邹浩、龚夬、江公望、常安民、任
伯雨皆在谏列,一时翕然称得人。”①应当指出,这一记载有误。《宋史》卷346
《常安民传》载:“徽宗立,朝论起为谏官,曾布沮之,以提点永兴军刑狱。”
他并未到任。就台谏官而言,还可补充丰稷、王觌、董敦逸、张舜民、陈瓘、陈
祐、陈次升、陈师锡、傅楫、吴师礼、孙谔、席旦等人。他们的议论或有迂腐、
不当、偏颇之处,但大多是些正直敢言之士。
  二是下诏废除编类局。在北宋历史上,所谓“求直言”曾是引“蛇”出洞的
圈套。元祐年间,“诏天下实封言事,由此能言之士献言于朝者千万数。”绍圣
年间,“置局编类,摘取语言近似者, 以为谤讪。故上书者率皆得罪。”②编类
臣僚章疏局负责编类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元丰八年五月以来, 至元祐九年四
月,臣僚章疏及申请事”。于是,“上书论及朝政者,无不除名编管,被罪者数
千人。”③ 徽宗即位以后,“类编之余,犹有五百余疏,继从编类。”往事历历
在目,臣民势必担心:今日应诏言事,明日流放岭南的历史会不会重演?韩忠彦
将此情对徽宗直言:“编类之令未除,则能言之士必怀疑惧。疑者疑求言之意非
诚,惧者惧如前日之获罪。”他请求“罢其所置局”,徽宗加以采纳,元符三年
四月,罢编类臣僚章疏局。至于编类局文书,徽宗稍后即向韩忠彦保证:“已焚
之矣。”史称:“中外欣欣然。”④
  何况徽宗《日变求直言诏》好话说尽,诸如“鲠论嘉谋,惟恐不闻,而行之
惟恐不及”之类,并且作出承诺:“其言可用,朕则有赏;言而失中,朕不加罪
。”⑤谁知元祐上书人,绍圣阶下囚的历史竟会重演。如今倒看历史,完全可以
断言,徽宗求直言,纯粹是骗人。然而平心而论,这未必是徽宗预先设定的“阳
谋”。臣民毕竟太善良,极易受皇上蒙骗。他们相信徽宗的承诺,于是元祐初年
议论朝政的热潮又再现于元符三年。而这正是建中之政的最为可观之处,具体说
来则有以下三点。
  一、臣民各抒己见。求直言“诏下,投匦者如织”;⑥“人人出其所长,发
其所蕴,露章抗疏,几无虚日。” ①后来,中书省在崇宁元年(1102)九月,奉
诏开列元符上书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