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建中之政

时间:2009-7-24 13:51:20  来源:不详

无疑曾采取软硬兼施的各种手段,试图笼络、控制台谏。如曾布与门下侍郎李清
臣不和,他“讽(左司谏)江公望,使击之,将处以谏议大夫,公望弗听。”④
曾布自以为于监察御史傅楫“有汲引恩,冀其助己”,但傅楫“岿然守正”。⑤
左正言任伯雨直言极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
雨不听,抗论愈力。”⑥“曾布方用事,公(指任伯雨)欲击之。布觉,乃出公
知虢州(治今河南灵宝)。”⑦曾布还有更为巧妙的手段,即明升其官爵,暗解
其言职。如曾布刚拜相,“中丞丰稷欲牵台属论之,遂迁稷为(工部)尚书。”
⑧陈瓘改任权给事中,此官掌封驳并行使监察权,曾布试图拉拢,“使客告以将
即真”。陈瓘察觉:“是欲以官爵相饵也。”他不仅不为官爵所动,反而写“一
书,论其过”。曾布“大怒”,⑨陈瓘不久即出知泰州(今属江苏)。可见,当
时易言官、逐谏臣,曾布负有一定责任。宰执任用私人,并非限于曾布。“时除
郎官五人,皆执政姻亲”,给事中龚原“悉举驳之”。①韩忠彦“与(门下侍郎李
)清臣有连,故惟清臣言是听”,②“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
朝,皆其谋也。”③只是由于曾布任宰执时间较长,政敌不小,又是新党中人,
因而留下的负面记载较多。
  二、台谏依附宰执。江公望以“上不欺天,中不欺君,下不欺心”,“见各
有不同,唯不可傅会”为人生宗旨,并被徽宗称为“名言”。④应当承认,当时
大多数台谏官与江公望相似,都具有较为独立的人格。但也确有例外,如御史中
丞赵挺之“诌事曾布,出入其门,殆无虚日。”人们“以其观望险诈”,给他取
了个绰号:“移乡福建子”。⑤又如彭汝霖“以曾布荐,为秘书丞,擢殿中侍御
史,由是附(曾)布。”⑥他又听从曾布指使,弹劾李清臣,因而升任谏议大夫

  三、徽宗罢逐言官。徽宗可谓叶公好龙,刚开言路便指责:台谏“议论或过
当”。他面谕曾布:“卿等可亦说与,勿令过论。”曾布很世故,回答极巧妙:
“宰执与言事官无由相见,臣无由传达此意。”徽宗叮嘱道:台谏“多卿等所属
,岂不令人说与?”曾布“唯唯”,⑦只得默认。可见,北宋虽有台谏独立言事
的原则,⑧即使在求直言的建中之政期间也并未落到实处。然而台谏官普遍不听
招呼,言事反倒更尖锐。章惇等人贬官后,他们将主要矛头指向徽宗及向太后。
徽宗终于动怒,大肆贬黜台谏官。建中靖国元年六月,江公望当面谴责徽宗:“
陛下临御以来,易三言官,逐七谏臣,非天下所期望。”⑨如果说元符三年是贬
黜章惇同党年,那么风云突变,次年即建中靖国元年则是罢免台谏官员年。仅据
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26记载,当年三月,解任伯雨言职;六月,解陈祐言职
;七月,江公望罢;八月,陈瓘罢;九月,傅楫罢;十一月,丰稷罢。至此,徽
宗、向太后上年选用的台谏官几乎全部离任。因言事受到惩处的还有太学生,如
常熟(今属江苏)陆徽之、阆州(治今四川阆中)雍孝闻等。他们在“进对”时
,“力陈时政阙失。唱第日,皆驳放。”①雍孝闻质问:“陛下求直言,有云言
之者无罪。今诏墨犹未干,奈何以直言罪人?”“卫士怒孝闻唐突,以拄釜撞其
颊,数齿俱落,凡直言者,尽捽出之。”②因直言受处罚的太学生,还有张寅亮
等人。建中靖国元年三月,给事中上官均上奏为其鸣不平:“今被之以重罚,疑
非陛下开广言路之意。”“必以为陛下前日许中外之人得上封事,既招其来,又
罪其言,前日赏之,今日罪之,妄意朝廷有厌言之意。”并指出:“沮直臣之气
,钳多士之口,自此始矣。”③可见,所谓“求直言”虽是建中之政的亮点,然
而不仅亮度有限,而且一闪而过,到建中靖国元年即寿终正寝。建中之政评价再
高,也无非是昙花一现而已。

四、评价:小元祐
  建中之政历来受到较为一致的好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中道是传统文化
核心范畴,无偏无党、执中居中是传统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而民间的主流倾
向又痛恨整人害人者,同情受害挨整者。章惇及其同党害人多、整人狠,民愤极
大。民谣早已诅咒:“二蔡二惇,必定沙门,籍没财产,禁锢子孙”;“大惇小
惇,入地无门;大蔡小蔡,还他命债。”④如今二蔡二惇受到惩处,实属大快人
心事。平反冤案,召回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