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徽州学·敦煌学·区域史
斜阳残照徽州梦
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
明代徽州批契与其法律意
清代顺治朝土地清丈在徽
徽州古民居保护现状探析
走进博物馆看徽派建筑—
徽州文书所见明末清初的
最新热门    
 
对徽州盐商垄断说的商榷

时间:2009-7-24 13:51:35  来源:不详
盐"的本质,就是"先纳课,后行盐"。且在明代,朝廷因经济利益
                                                                               
①《宋史》卷一八一,《食货下三o盐上》。
②《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征榷考o盐铁》。
③《明史》卷八十《食货四o盐法》。
④汪崇筼:《明清两淮盐利个案两则》,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⑤《清盐法志》卷一百六,《垣收上》。


的需要,始终对盐商采取过度提前敛取的政策,使商人在纳粮之后,要守候多年才能行盐。


这就是所谓的商人困"守支"问题。从明初到明后叶,两淮盐商的守支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年,甚至十几年,以致商人在扣除守支费用之后无利可图。这无疑要严重挫伤商人报中(即参与开中)的积极性。故明代盐史资料中,关于"商贾少至"、"趋中者少"、"报中寝怠" 及"商人鱼散"等记载颇多。可以说,在明代的两淮盐业中,许多重大的盐政变革(或事件),如开中则例的一次次降低、"不拘资次支给"政策的出台、"常股盐"与"存积盐"问题的出现、余盐开禁及其在运司纳银、边商与内商的分化和磨擦(含"告掣河盐"),以及中后叶一次次的盐政疏理等,都与因困守支使商人无利可图,不愿参与新盐开中,从而导致朝廷收益无着落有关。


众所周知,在明万历四十五年以前的两淮盐业中,盐引的使用是一次性的。若开中盐法的实施和嬗变,已赋予盐商以垄断的权利,且商人也确实建立了自己的垄断地位,则朝廷为何还要不断地翻新花样,以招揽商人?难道明代的经济形势,已迫使朝廷必须向商人移交(或与商人分享)垄断权,且朝廷在强大的商人势力面前,已处于"节节败退"的境地?实际上,所谓的商人垄断从未有过。其真实情况即如上所述:商人按开中则例向朝廷缴纳粮食后,还须支付多年的守支费用。他们因无利可图,便不愿参与开中。朝廷为招揽商人,则只好一次次降低则例。而当则例降到难以再降时,又只好出台其它政策。我们在分析明代盐商的获利问题时,若忽略困守支的存在,则将使自己的判断出现偏差①。


二、"纲运化"无深化盐商垄断的目的和效果


万历四十五年,两淮盐政经历过一次历史性的疏理。此后便实行"纲运化",即纲运法的实施。下面,本文要对该法的出台背景,以及其核心内容与实质进行讨论。


1.背景。
当时户部为对两淮盐政进行疏理,尚书李汝华曾奏有《户部题行十议疏》②。现由该奏
疏,可看出这次疏理的背景。原来,到万历四十四年时,两淮盐业已面临崩溃的危险。其首要表现是:"两淮盐课(指余盐课银--本文注)停压两年有半,已少银170余万(两)有奇。今岁……是将又压半年矣。合三年,则欠(银)200余万(两)矣。"此外,各地又"实共欠盐粮银(即开中盐粮折银--本文注)230余万(两)。"再有,因"十数年来,自各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