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徽州学·敦煌学·区域史
斜阳残照徽州梦
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
明代徽州批契与其法律意
清代顺治朝土地清丈在徽
徽州古民居保护现状探析
走进博物馆看徽派建筑—
徽州文书所见明末清初的
最新热门    
 
对徽州盐商垄断说的商榷

时间:2009-7-24 13:51:35  来源:不详
                                                                      
①由张海鹏、王廷先生主编的《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其"垄断贸易与徽商的商业利润"一节中称:"明初的制度,每引为盐200斤。……即是商人输米1.5斗至3斗至边塞即可获盐200斤。那么,商人支盐行销于民间,每引又可获米多少呢?……由此我们可以断言,明初商人贩盐行销,每盐一引必定可以获米5石以上。姑以每引易米5石计之,则盐的销售价格当为收购价格的16倍乃至33倍。盐商为了报中行盐,固然还要在运输粮食、引盐以及贿赂官府等方面付出极高的代价,但其获利之厚仍然是其他商人所不可比拟的。"(见该书第47页)这里先要指出,每引1.5斗的开中则例,是指"山东、河东、福建、四川、广东盐"(见同书同页),它不适用于淮浙二地,故所谓的"33倍"就不存在。其次,"16倍"初看起来似乎不得了,但在扣除商人长年的守支费用(有的甚至是拉家带口在两淮守支,现若以十年考虑)之后,则应是"无利可图",而不是利润丰厚得"不可比拟"。为明悉困守支时间之长,可引述下列史料:"宣德三年(1428)更定纳米中盐例,其年远守支者改给以资本钞。……洪武中(姑以洪武三十年计,1397)中盐客商,年久物故,代支者多虚冒,请按引给钞十锭。……至正统五年(1440),商人有自永乐(姑以永乐二十年计,1422)中候支盐,祖孙相代而不得者";弘治二年(1489),"许两淮守支客商买灶户余盐补官引。……令守支客商成化十五年(1479)以前无盐支给者,许收买灶丁余盐……"。(见《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征榷考o盐铁》)洪武三年始行开中盐法时的则例是很高的,"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者,给淮盐一引,引二百斤。"(《明太祖实录》卷五三,洪武三年六月)后因困守支才使则例逐渐降低。现再为了解古代往边塞送粮的艰苦,特参照一条由广西镇安府往云南普安卫送粮的史料:"……舟车不通,陆行二十五日始至普安。道远而险,一夫负米仅可三斗。给食之余,所存无几。"(《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二,洪武二十七年三月)
②李汝华:《户部题行十议疏》,见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四七四。


行浮课、壅正盐,边引不售,边商赔累",而以"克减斗头"等方式导致朝廷的实际开中损
失,"已亏边饷(银)300余万(两)。"即"所亏国计,遂至(银)700余万(两)矣。"故李汝华叹道:"计内帑淮盐,所入不过(每年银)120万(两)有奇耳,乃令国计亏至700余万。目今已后,尚未可知。然则中涓竭泽,其于国家,利耶害耶?"


本文不对"中涓竭泽"问题进行讨论,但要指出,所谓的"欠"和"亏"都是由朝廷自身原因造成的。那就是"行浮课、壅正盐,边引不售"。万历时,朝廷经济危机严重,阉宦税监四处敛财,两淮盐业当然不能幸免。"行浮课",就是"倚借浮课,肆行大盐"①,造成
大量正引和额盐同时壅积,即"十数年来,单壅掣稀"②。且又变本加厉,从"借"演变为"征"。"朝廷预借商银四百余万(两)。今不言借而言征。惟征之一字,可以行法,故执敲朴以鞭笞之。预征于十年之前,又套搭于十年之后,惨刑血比"③。这里所说的"商",是指两淮内商,徽州盐商是其主体。故这时的内商资本已被长期占压,他们不但无力预购边商的仓钞,就连余盐课银也无法预纳。这就是上述所称,"两淮课银停压"合计三年,达银200余万两。边商则因仓钞无售,也只好采取"上以套缚,下以套应"②的办法,一方面拖欠,甚至逃避开中,使朝廷收益"实共欠盐粮银230余万(两)",另一方面则在上纳粮食时"克减斗头"(又称"告减斗头"),使朝廷实际收益又损失银300余万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